隐而后世有述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是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第篇解读《中庸》(10)

――做到“中庸”为什么这么难?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从古人的见解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就解读一下《中庸》的部分内容,不一定对,多个视角嘛。

“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是什么情形?

“素隐”,是“平素不表现”,“平时隐藏起来”,属于“隐者”,如大多数的仙道人物一样。

“行怪”,是指行为怪异,不按正常人的思路出牌,突出自己,甚至打压别人,做与与众不同的事。

不论“素隐”,还是“行怪”,这样标新立异的人,在历史上是被记录的,其事迹是人们乐于讲述的。这就是“後世有述焉”的真实含义。

这种“隐”,与中庸的“隐”,看起来非常相似,都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路,但这种“隐”并不属于中庸。“中庸的隐”,是长期的、大众化的、顺应大势的、不显山露水的、与普通人的做法没有差异的“隐”。

这种“素隐行怪”是容易被人记述的,但不是“与众相通的行为方式”,即不是中庸。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又是什么情形呢?

所谓“君子遵道而行”,即遵循“中庸”就是遵道而行。

所谓“半途而废”,就是按照“中庸”之道行事而不能终生遵循。这种“半途而废”的做法,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何谓真正的“中庸”呢?

孔子说依中庸之道之行,则“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遁世”,指一直到死亡为止,毕生一世。“不见知而不悔”,不被人所知,一生默默无闻,一点儿也不后悔。

孔子的这种“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说法,背后是孔子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认定了“中庸”的人生,是“永久隐藏,死了都不能显出来”。这样,一定可以取得最大的效果。

前面我们已分析解读过,“中庸”的根本含义,就是“隐藏于心中,长期坚定此心,深藏不露,只在确认了事情背后的逻辑之后才抓住时机一击而中。”

中庸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做人做事必然有巨大的成效,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只要时间足够长,基本上没有能超过“中庸”所产生的效果的。也就是依照中庸之道,一定可以取得明显的成就。所以也就理解了孔夫子斩钉截铁地断言“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附:《中庸》相关内容

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