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其实,这句话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孔子说:“如果一心钻研异端邪学,那是有危害的。”第二种:孔子说:“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第三种: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第一种理解将攻理解为“钻研”,认为一心研究杂书杂说等君子不为的小道,是很有害的。杂本意是多种多样的,引申为不正、不纯之意。杂书杂术就是课堂和专业之外的不以引人向善为最终目的书籍和学说技巧。举例来说,我们在课堂上也放不下偷偷在看的情感或侦探小说就是杂书,那个盛名一时的研究怎么能骗到更多的女朋友的PUA学就是典型的杂术邪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讲,上课时还在玩的手机就是异端了,还有你在求学期间脑袋里天天想棋谱,运动多于学习,都是有危害的杂书杂术和异端啊。
第二种理解将攻理解为“攻击”,认为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有害于自己的成长的。强调人对于不同的见解和声音要有宽容精神。中国文化就是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所以博大的文化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吸收了佛、易等思想精华。国学少年也要胸有乾坤,对于不同观点可以赞成,可以倾听,可以心诽,可以摇头,但千万不要做出泼妇骂街甚至动手的举动来,实实的有损斯文。
第三种理解的由来是孔子讲中庸之道,认为做事情要“叩其两端而竭焉”,要从问题的两端着手探询,最终“允执厥中”,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过或不及都是极端的情形,只考量问题的一个极端,是错误且危险的。比如什么是勇敢?勇敢的过是鲁莽,勇敢的不及是怯懦,勇敢一定是鲁莽和怯懦的中道,鲁莽或怯懦都是危险的不德之举。
孔子的言论,被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意思是精微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正因为言语简炼,为后世的解读留下了很多发挥的空间。所以一本《论语》,后世注疏无数。
同学们,对于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你赞成哪一种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