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前面我们分别讲了「天命之谓性」和「率性之谓道」,今天来讲讲什么是「修道之谓教」?
《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而修道说的就是‘诚之者’的事,也就是“自明诚,谓之教”也。
诚者,天之道也,是“自诚明,谓之性”。
诚之者,人之道也,是“自明诚,谓之教”。
昨天我们讲的是“诚者”,也就是「率性之谓道」,今天我们主要是讲“诚之者”,也就是「修道之谓教」。
这个教,不是由外而内的教,不是从外面学习而来,子曰“学而知之者,次也”。
王阳明说:“礼、乐、刑、政是治理天下的办法,当然可称为教,但这并不是子思的原意。
若依先儒的解释,中下资质的人,可以通过教育而悟道,那为何《中庸》后面不讲圣贤礼乐和刑政的教化呢?
而是讲一些戒慎、慎独的修道工夫呢?圣人之教难道仅为一种虚设吗?”
那这个‘教’,到底是什么呢?王阳明说:“‘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那“道即是教”又是什么意思?
前面讲过「率性之谓道」就是“率心之谓道”,所以“心即道”也。
所以,《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者,在人之身,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那么“道即是教”,也就是说“心即是教”。「修道之谓教」,也就是“修心之谓教”。
道家的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大致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就是自己的老师,谁还没有老师呢?因为人人都有心。
所以只要在自己心中去取就有,即使愚蠢的人去心中取,一样能有所得。
意思就是让我们以自己的‘心’为师,因为‘道’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本性里头,一切都有,所以本性自足!
以‘心’为师,则是‘教’。六祖慧能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所以,真如本心里头一切法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古德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