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过得刚刚好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02/5972927.html

日子要想过得轻松自在些,处理任何“人事物”,就应该持有一种“中庸之道”的态度,不多不少,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完成得刚刚好。

春秋思想家子思非常看重“这个刚刚好”,干脆写了一整本书《中庸》,来阐明中庸的重要性。

摘录书中的一些语录: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由此看出子思这位思想家极其看重“中庸的为人处世之美”,当然古往今来历史上也有另外一些伟人,同样强调这一点儿,简要描述下:

1.毕达哥拉斯:最美的是黄金分割1:0.

毕达哥拉斯是一位对数字极其着迷的西方哲学家,他发现的黄金比例学说影响了好多画家。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其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

关于配色,指“主色,邻近色和互补色”的比值分配,按照6:3:1的原则,差不多就是在黄金比例的样子,这个点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是最美的。

完全不是想象中,饱和度最高,白色最亮,黑色最暗,效果才好。

调整到了极致,反而让画面变得非常得脏,非常得难看,乃至失去了细节,所以这个度要把握好。

孔子评价子张和子夏两名学生的言论: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有贤德呢?

孔子回答:子张过了些,子夏又有些不足。

子贡:那还是子张比子夏更贤德了。

孔子: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子张并不比子夏更贤明。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2.赫拉克利特: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佛教东方持国天王手里拿的是一把琵琶。琵琶是弦乐器,松了没法弹,紧了它就断,一定要调到适中,出来的音乐才最好听。

看到别人吵架,不了解发生了啥,此时此刻有强烈的发言欲望,最好先忍住,打听清楚再站队。

始终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这里安慰两句,那里称赞几句,才能达到劝架效果。

你一过去,就站队向着一个人,让另一个人算了,自以为“包青天大人”来了,这事儿就了了。

凭什么算了?

完了,这吵架停不下来了,混战当中矛头指向你,你当然也有七情六欲;你当自己是圣人,然而并不是,立马火冒三丈,变成三个人吵群架了。

性格过于刚烈也不行:人家都没说你,就蹭一下跳起来,很容易起矛盾。

性格过于温顺也不行:别人让你干嘛就干嘛,并不会觉得你这个人好,只会觉得你好欺负;甚至为讨好对方,有求必应,长此以往造成一种心理依赖,你为他做的都是应该的,你怎么能说不?

哪天你不干了,对他而言的好事不想再坚持下去了,倒是开始抱怨你,刁难你,攻击你。

这是人性,没办法。不要成为“一点就着脾气火爆”的人,也不要成为“传说中被捏的软柿子”。

夫妻间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要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

距离远:交往和沟通困难,相互关系会变得疏远。

距离近:接触过于频繁,矛盾和纠纷可能就多。

也就是著名的“刺猬取暖”原理:冬天里的刺猬为了取暖,紧挨在一起。如果隔得太近,身上的刺会刺痛对方;如果隔得太远,会感到非常的寒冷;必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试想,另一半非常爱你,以至于每天都黏着你;在炎炎夏日,热乎乎的“皮肤紧贴着皮肤”,你烦不烦,受得了吗。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菩萨写了《中论》,其中最出名的“八不正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3.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的

苏格拉底:“动物的身体结构以及人的心灵”都表现出它们的创造者具有一种“设计好了的有理智的目的”。

吃饭七分饱,一日三餐,这样是最合适的;吃得太饱,肠胃就容易出问题,医院去做胃镜检查了;如果一顿不吃,当然也饿得难受,乃至于有些爱美人士初衷为了减肥,却得了厌食症,最终皮包骨头,只剩下了骨感美。

韩非子: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喝水也是如此,并不是越多越好,每天到ml,太多你也喝不下,猛喝可能灌了个水饱,肚子也就难受了。

从生理方面而言:水分摄入少,人体会发生缺水;喝水过多,容易增加肾脏负荷。

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差不多是最好的。

做事情不必追求完美,过分追求,常常适得其反。

树上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也就只能瓜熟蒂落了。

孔子:三思而行,再斯可矣。

凡事不意气用事,需慎重考虑,再采取行动。

但考虑两次就够了,不要考虑来考虑去,东考虑西考虑,翻来覆去地考虑就过分了,就没完没了,就患得患失,就失去行动力了,必须掌握好这个度。

4.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句话的意思,贤明的人从来不做过分的事儿,不追求奢侈,也不贪图安稳。

运动本事是件好事,但运动过量,就容易造成损伤,好事儿也就变成了坏事。

好了你受伤了,就要开始调养了,就有借口休养生息了,在这段时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运动习惯就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又变得懒得动了。

有些运动过量损失更大:锻炼的时候这过程本身就很苦,想想就苦,练练更苦,最后反而得了横纹肌溶解症,医院,实在是得不偿失。

睡眠时间一天顶多七八个小时,也要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并不是越多越好;你睡得多,原本想补个觉,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第二天晚上却睡不着了,生物钟不正常了,破坏了原本规律的作息时间。

《哈佛幸福课》作者泰勒教授:避免要么全有,要么没有。

要么全力去做,要么一点儿不动。走两个极端方向,剑走偏锋,都是不正确的。

佛陀十大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故事:

一次,佛说法,阿那律打起瞌睡。

佛陀批评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听到佛的批评,跪下来求忏悔: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

没有多久,阿那律因为不睡眠,患了眼病。

佛知道后,关心地劝慰他: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过了也是不行。一切众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眼以睡眠为食。修道也是这样,涅槃以不放逸为食,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你应睡眠,保护眼睛。

并请名医“耆婆”为他医疗。

阿那律倔强地回答: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

他依然不肯睡眠,不久,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5.持戒是持戒,中道是中道

当然,还有一些事是坚决不能碰的,不能和中道混为一谈。

比如说抽烟喝酒,说只抽一支烟,只喝一杯酒;结婚后,外面只交一个女朋友。

这些事情并不是中道,也不允许有中道,是应该坚定不移地敬而远之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选择对身心有益的事情,要积极参与。

但是在好事情当中,务必要掌握合适的度。

到了那个“最适合的点”自己要知道,做到“在这个最佳的位置”就果断地停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