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的理论源泉,是和《易经》并列的经典著作。但是,后者涵盖的内容广泛,因而影响力不及《易经》。
据《史记》记载,《中庸》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理学大家朱熹把它合在“四书”里。自元代以后,士子们考取功名都要看《中庸》。
本文精选书中20则名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个人天赋即为“性”,
遵循本性即为“道”,
依道修行即为“教”。
点评: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发展,成为“善者”。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没有比在昏暗之中更为明显的,
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鲜明的,
所以君子独处也十分小心谨慎。
点评:“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来是向善的,只不过境遇不同,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性格。要想成为“善者”,就要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刚正不阿,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的喜怒哀乐藏于内心,称为“中”,
表露出来合乎人情事理,称为“和”。
点评:人应该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哀乐,达到“中和”之境。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之所以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会把应做的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肆无忌惮、不考虑后果。
点评:君子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也正因为有原则,才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领悟到更多的道理。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不能推广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
聪明的人,容易做过头;愚笨的人,智力跟不上。
点评:中和之境,是儒家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生活中,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不宣扬他人的恶行,
只表彰他人的善举,
把握住“过”与“不及”。
点评: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无过犹不及,方显大智慧。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奉行道而远离人,那就不是真正地行道。
点评:道在脚下,不在高远的天上。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君子和顺且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强大!
持中立而不偏向于一方,这也是强大!
点评:君子以和为贵,做事坚持原则,不偏不倚。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君子恪守中庸之道,即便一生不为世所知,也不后悔。
点评:君子能恪守正道,不被他人的成功所迷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谈到“大”,大得天下都承载不了;
君子谈到“小”,小得一点儿都分不开。
点评:君子知大知小,因而能坚持不懈地学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安于现在的地位,
从容做好应做的事情,
不羡慕这以外的事情。
点评:君子懂得变通,明白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处世好像射箭,
箭头不能命中靶子,
要从自身上找原因。
点评:君子闻过则喜,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想要提高修养,就要侍奉双亲。
想要侍奉双亲,就要了解人性。
想要了解人性,就要了解天理。
点评:心存善念,时时护持,才能成为仁人君子。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真诚的人,
不用勉强,就能做到,
不用思考,就能得到,
从从容容而合乎中庸。
点评:孔子教育人们,要说真话,做实事。不要有虚妄之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力行。
点评:学习知识,要通过反复训练、大量实践才能获得。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本性。
点评:这就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至诚就不会止息,没有止息就能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通达。
点评:做人最为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处于上位不要轻慢在下位的人;
处于下位不要攀缘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就不会有愤恨埋怨;
不去抱怨,更不要去责怪别人。
点评:君子秉性谦和,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安分地完成工作。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
就像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又像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点评:君子之道,脚踏实地,不浮夸,不虚妄。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事情,
有准备就会成功,
没准备就会失败。
点评:走路首先要择路,不要盲目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