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大明王朝》,感受最深的便是嘉靖皇帝。嘉靖帝行事乖张,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着实让人捉摸不透。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定中,嘉靖帝牢牢控制大权,稳控朝局,而且还轻而易举地就扳倒了严嵩。当时,正值嘉靖帝统治中后期,电视剧对嘉靖帝的塑造符合史实。
据史料记载,嘉靖皇执政的中后期,时而睿智,能洞察秋毫,天下之事莫能逃过他的耳目;时而糊涂,将“浑沌政治”玩到极致,却能把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如嘉靖的飘忽无常和自相矛盾一样,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无定论。
你说他昏聩吧,但他“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明史》)
你说他圣明吧,但他在位时期,“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明史》)
你说他中庸吧,他又“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
这注定了嘉靖是一位复杂而又独特的皇帝。在他身上,评价传统帝王的标准都不适用。
尽管评价不一,可有一点大家对他的意见是一直的。这就是,他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历代皇帝中统治时间较长的一位,但是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其实和他对皇权的控制有关。
嘉靖帝长期修道,文弱不堪,却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嘉靖帝即位之初的“大礼议之争”窥探一二。
早在承袭皇位时,嘉靖帝就在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上,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争执。最终嘉靖皇帝胜出。他不顾群臣的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嘉靖帝果断自信,但又固执已见,刚愎自用,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推而论之,嘉靖帝坚持皇权至上,不允许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
所以,从一开始,嘉靖帝在皇权上就是收紧的。而后,尤其是他执政的中后期,他又做了几件事,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威。
在选人用人上,嘉靖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并且有一套自己的原则,这就是顺从。你可以不贤不能,但一定要听话。这点被严嵩等人看破,并得到提拔重用。当时,严嵩还是翰林院的一个侍读,由于他一味地顺从,加之很会办事,很快就到内阁任职,并最终位居首辅。严嵩如此,张璁、夏言莫不如此。
在权力制衡上,皇帝虽然有无上的权力,但事情还得下面的人去做,这就涉及分权。分权是要分,如果任由权力分割,到了后期不免有人做大,进而威胁皇权。所以,为君者大都懂得权力制衡。嘉靖帝更是通晓这一点。他依靠内阁处理政事,但赋予阁员密奏的权力,这样就能有效地制衡各方势力,防止文官集团沆瀣一气,从而控制了内阁。严嵩来制衡夏言,再用徐阶来制衡严嵩,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在情报监督上,嘉靖帝对于内阁大员,充分放权,并且严格监督。这么监督呢?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这就是明朝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明朝设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锦衣卫是主要的办事人员。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一度超越东厂。依靠锦衣卫,嘉靖皇帝可以牢牢掌握百官的行动,甚至思想动态。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在回答问话时,无不思量再三,不敢有丝毫隐瞒。
嘉靖帝后期醉心修仙问道,似乎越来越不上朝理政。然而,这只是表象,嘉靖不上朝,但并非不理政。在皇权和朝政上,嘉靖皇帝抓得比谁都紧。不上朝,只是他独特的执政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利弊共生,毕竟不符合常态。嘉靖帝一命归天后,他的这种方式又被孙子万历皇帝所继承,大明的国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