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程的,还有一些历史上的故事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相信很多人就会说了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记录知道的,或者是在看电视观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了解到的。这些都亏了古人的记录才得以让后世的我们去通过遗留下的书籍了解历史,知晓古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所以的一切都要依靠文字的传递。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文字但是因为不统一所以大家相互之间是看不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的,就像是在今天和一位外国人交流一样,没有学过对方的文字和语言是非常难以沟通的,在古代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就是秦始皇了所以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能够便与六国之间的交流于是秦始皇也统一了战国时期的古文字,设立了以秦篆为官方文字的标准,减小了地域之间的差异,虽然大家在语言上的差异还是无法消除,但是用统一的文字已经就可以大致的交流和沟通了,《中庸》里有这么一段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说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统一的概念,后来被秦始皇作为法家思想而实现了,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统一了,从这点上来说秦始皇也算是立了大功的。对于我们后世来说更是一种福利了。
但是虽然文字是统一了却出现了别的问题,在当时文字的使用还是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学者才能知晓的,而普通的没有学习过文字的百姓们交流还是要依靠口头讲述的,而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山河的分隔有很多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讲话的语言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到今天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言。在今天南北口音的差异依然是十分明显的,四川话和福建话简直无法交流,但是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普通话,会说方言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运用普通话和外地的朋友进行正常的交流。但是在没有文字通用和没有普通话的古代你想象过是什么样的吗?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当时的苏轼是一位四川人他说的应该是四川话,而北宋时期的皇帝却是一位河南人,想象一下两人是怎么样交流的呢,难道是用着四川话和河南话互相交流的吗?再举个例子来说,康有为是广东人,而在当时的光绪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那光绪能不能听得懂康有为说的港普呢?
普通话是我们呢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一种概念,在古代还没有,那古人有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呢,在历史的记载中,古代的普通话被叫做“雅言”,是用国都地区语言为标准设立的,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因为定都都是在河南,所以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室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话。而到了汉朝周平王迁都洛邑所以洛邑地区的话成为了当时的“雅言”。到了秦国文字的统一,秦国的国都便到了咸阳,因为位于关中所以在当时的雅言就是用的关中话,汉朝时候用的就是陕西话和河南话了。
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建国“雅言”就变成了蒙古语。后来因为迁都北京,所以就使用了北京地区的方言作为“天下通语”,到了宋朝很多人变衣冠南渡,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因为南京话相对完整的保存了“中原正音”,所以明处时期南京官话作为通用的标准语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居民进入北京,所以南京官话还是在通用,直到雍正年间,雍正注意到了语言交流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特地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正音馆,正音馆主要就是专门推行以北京话作为基础创立的北方官话,这“北京音”其实就是在元朝时期的旧北平话里加上点南京话,在加上满族语音的综合要素三种融合在一起创立的“北京音”成。一直说到我们今天的老北京口音,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这么看来其实在古代也是有所谓的“普通话”的,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容小觑的,我们今天想到的一切问题他们都已经想到过了,并且还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就事推行朝廷官话,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是一种官方的通用话,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家之间可以正常顺利的交流,不然还真是没有办法想象苏轼在朝廷说着四川话是怎么样像皇上提出意见的,而康有为又是怎么用港普对着光绪侃侃而谈的,画面太美我不敢想啊,想到就觉得一定是非常搞笑了。
所以后来一口粤语的康有为学习了朝廷官话才得以和光绪正常交流,也正是这种官话的推行使得大臣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思想和语言,也能够共同的在朝堂之上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政策。而普通的百姓们呢因为在古代的交通不是很方便,通讯的手段也是没有现在的这么发达,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进行通讯,所以中国虽然是很大但是当时的人口流动却是很小的,所以大家一般不会去离居住地太遥远的地方,那大家的口音也是差不了多少还是可以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的。
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科技的发达,我们即使是去遥远的外国也是不用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有着手机和各种翻译软件的加持,还有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可以通用的英语,而在现在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外国人不仅能够熟练地说出普通话更甚至很多还会说一些方言,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也看出中国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