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关于人的总体性论述

学经典之《中庸》之十五

上一章阐明“性之德”的本质是“合外内之道”,从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的本性。下面第二十六章论述这些方面的总体、具体的统一。

“至诚无息。”至诚之道是运动!天道在运动过程中实现自身。

“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久和悠远是时间和空间两个规定,徵是时间与空间过渡的中介。朱熹,“徵,验于外也。”徵,道之动的表现、现象,是其证验。正因此,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规定才表现道之本体客观化的结果,是对本体作为对象的认识。

“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结果是两重化的世界——“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两重化的世界作为对立的两极,物成于两极之间,仍然不过悠久而已,——仍然仅仅是时空关系。

道之总体——“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这里对天道的客观性的认识,首先是对天道自然的认识。在不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时,必然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同于自然物质世界运动规律。

如此者——

“不见而章”,那不可见的会转化、变成可见的。这里也包含抽象的、一般的规定到实在、现实的过渡,因此也包含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观念的萌芽,也有了对发展的认识。

“不动而变”,不动变的东西的变化。不是那种抽象观念的、仅仅认识的过程,而是道体之变,是不动本体真如之动,是自身之中的绝对转化,这是现实运动的基础和根据。

——自己运动就是回复到自身,回复到自身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出自身之外,因为回复到自身的东西包含否定于自身之内,并且是否定之否定那样的运动。

——对世界这样的理解就达到了哲学认识的顶点,这样的理解就是把道体或如黑格尔所言的绝对物理解为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并且因此与世界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没有这个自为独立的东西,就不能理解、说明创世和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

——我们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来看看这一观念。动物使自身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它是作为独立的、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东西和周围的自然事物发生关系,因此,动物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它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东西和客观世界相对立。动物具有对自然事物的支配力量,这种支配力量就是它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然而,它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有限性,不超出其活动范围之外,所以,它的主观能动性的界限就是它的实践范围,在它直接生活范围之外的,它没有感知,也没有认识。它的主观性在它所活动的范围内具有它的统治性,但是,它的主观能动性只能是它的实践活动总体的一个环节,是这一总体的反映、映像,而且,它的统治性、它的活动范围作为整体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环节。

动物的本能活动的界限很明显,在人这里,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主观性由于意识、思维的发展而具有真理性,这一真理性由于具有理性、概念的形式而获得了形式的无限性,而且使实践活动的性质和动物式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但是,主观能动性这一无限性依然只是实践活动总体的一个环节,而其实践活动的范围就宇宙总体看,依然只是有限的范围,具有自己的界限。

这是实践的那一方面。实践活动中的人,其主观性是具有关于对象的意识,他作为个体的东西不超越于他的实践范围之上。但另一方面,思维所具有的真理性、无限性却不仅仅如此。思维的真理性、无限性是在人那里存在的特殊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般性、普遍性。因为一般性和普遍性,思维就扩展到世界的所有范围,并且把物质世界仅仅当作认识的对象来对待。在这种关系那里,物质世界的运动依靠普遍的东西自身内部的形式的关系得到说明。物质世界的对象地位突出了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质,突出了其对物质世界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及其客观性质。这种客观性在哲学认识里表现为独立存在的道体和绝对物与人相对立。——我把道体和绝对物相提并论并不是把两者当作同一的东西。

认识以这种方式遍历自然世界和社会历史的所有领域,深入每一领域内部,并把它们作为整体联系起来。当内在联系因此而显现,就是客观的现实,这一现实具有自己实践活动特有的形式,并且自在地是观念世界、认识运动、思维形式的真理。这一包含意识能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这一切发展的基础和根据。

实践活动和观念世界曾经直接同一作为我们个人进入世界的出发点;意识使行动发生,并作为推动性的力量;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是实践活动和观念世界的分离,分离中,观念世界由于对立统一的运动而颠倒自身,也用因此而产生的能动力量颠倒了自身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实践活动处于观念世界的支配之下,两者的联系由曾经的直接同一转为内在的统一。实践活动和观念世界对立的顶峰是:它们消灭了彼此曾经具有的直接同一的一面;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并形成自己内部的统一,从而摆脱了观念世界强加于自己的异化形式;因此,实践活动扭转了自己曾经的被支配地位,颠倒了被颠倒的一切。

在这一基础上,科学一方面进入人类自身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前进到人类活动的更广阔的领域,这时,观念也会再次走入认识,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来展示自身。

这一切发生在个体性的人之背后。在生活中,他的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并不在他的意识中直接现在。对于整体而言,他的意识和活动都是有局限性的活动。作为社会的一员,他正是一定的意识形态的结果。

什么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为无为,——“无为而成”,——所作所为同一于天道自然,如此,为者,是无为也。主观性自己消逝于客观性中,和天道相和谐,是人事之极致。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可“一言而尽”,这是概而言之;“为物不二”,是一,是否定二而一,其中有二存焉,——生物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故“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此是就实而言,为物不二,生物不测,是就理而言。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斯昭昭之多,怎么就日月星辰系焉?一个“系”字就颠倒了普通观念!不是把光看作日月星辰所发,而是把日月星辰看作光的结果。这是古人最深刻的观念之一!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这是发展的观念,万事万物有个发展形成过程,其所依据的的就是“为物不二”的原理。

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