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应用
爱拖拉,经常迟到,这或许是时下许多年轻人的通病吧!?为什么会这样?除了缺少计划临时抱佛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时间卡的太死,没有考虑到意外情况,并留出一定的缓冲机动时间,还美其名曰:不偏不倚刚刚好,其实大错特错,中庸的不偏不倚追求的是结果与目标的不偏离,而不是过程中的绝对中正。中庸之道博大精深,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是如何存在并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吧!
一、在修习中
前几天开始学车,头一天转弯方向盘把握的始终不到位,先是大幅度摆过去,然后大幅度转过来,结果车子不断往左右突突,始终回不到正轨,教练在一旁焦急指导,见我始终不会,便说起了风凉话,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拿下它,转而谨小甚微,冲着正位慢慢调,生怕动作太快幅度太大摆过位了,结果还没等方向盘转到正位,车子已经撞线了。末了,教练说道:你们这个打方向盘要快,如果一圈可以回正,就先快速打个一圈半,再快速退半圈,然后微调,而不是向左向右深猛地乱打一通,也不是畏手畏脚地慢调。当时一听这话,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中庸”二字,心想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吗?很兴奋,感觉找到了方法。
次日,我用了这招,很快入门、上道,并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同车小伙称赞道:恰噶(南昌方言:很棒的的意思)
二、在正己修身上
如今社会戾气很重,很多人,年纪轻轻,还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和奋斗努力,就抱怨社会不公,出身不好,贫富差距太大,觉得再努力也不如有个王健林那样的老爸来得管用。一边埋怨社会、埋怨他人,一边自暴自弃,却从不曾自我检讨,从自身找过原因。曾经的我就是这类人的代表,而这正是导致我进步缓慢、碌碌无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