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不行,吾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吾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里的道,是中庸之道,中庸是什么?程子认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说到底,中庸是一个人在君子修成过程中的一种持志守气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庸本身其实不是目的,“率性之谓道”,中庸是为了达致“率性“境界而必须经历秉持的人生态度。无中庸,不率性!这是求道、证道、得道、悟道的基本逻辑。
那么率性之道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大约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的情况吧!想想看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啊,圣人!说白点,就是一个仇人也恨不起来、敌人也会佩服、小人也会敬仰的终极存在!因为他的所行所事都恰到好处,好到仇人除了仇恨、敌人除了立场、小人除了利益之外再也挑不出其人品道德瑕疵!但要成为这样的人,又何其难也,因为守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
个人认为,中庸除了程子”不偏、不易“的观点外,其实还应该包括”不过“,不偏是目标的守恒,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死磕;不易是立场和理念的始终如一、是不为贫贱富贵诱惑而坚持的操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于计较得失之外的平常心态,也就是时下流行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层理解;然而,不偏不易是很难的,因为很容易受到一个人的认识变化的影响,而认识有高下之分、有贤愚之别,聪明的人看问题往往看得更远、钻得更深,看着看着、钻着钻着,回过头来发现当初坚定不移、不偏不易想要坚守的一些东西、一些原则忽然变得没有价值和没有必要,这时候人生目标就会推到重来或产生不一样的逆转。
所以要保持中庸,还得有一重保证---不过!聪明得过了头,反而被聪明所误,就是这个道理。《列子》不也说”察见渊鱼者不祥“、老子不也说”无为而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