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3.19原文及翻译
「原文」:定公③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③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定”是其谥号。襄公之子,昭公的弟弟,接替鲁昭公的王位,公元前~前年在位。
「本段的意思及翻译」:鲁定公问孔子:“国君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各自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合礼;臣子事奉国君,要忠诚。”
「解读」:君臣之礼是建立在礼与忠的基础上的,双方都要以礼相待,互敬互爱,但“礼”同时也会随着社会时代改变。按以前的礼(《乡党篇》)描述的,国君有命召见立即动身,国君在场要有恭敬、惶恐的姿态。当时的人认为这是“谄媚”,实际是和当时国君威慑力减弱、神圣的光环消失以及新阶层的兴起都有很大关系,是社会变革必然带来的影响。其实随着君主神性光芒的减弱和消失,最后人与人之间实现的将是坦诚的作为平等之人的相互尊重。孔子遵守古礼,按古礼事君,被当时人不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论语八佾第三3.20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①《关雎(jū)》:这是《诗·周南》的篇名,为全书的第一篇,现代研究者认为此篇是写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②淫:过多,过分。
「本段的意思及翻译」: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解读」:“乐从中出,礼自外作”,儒家十分注重理性与情感的消融渗透,使理性与欲望相调和,最终融为一体,达到中庸的境界。
论语八佾第三3.21原文及翻译
「原文」:哀公①问社②于宰我,宰我③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④。”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①哀公:鲁国的君主,名蒋,定公之子,在位27年。②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③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④战栗:恐惧,发抖。
「本段的意思及翻译」:鲁哀公向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害怕。”孔子听到后,告诫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解释了,已经施行了的事就不用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解读」:既往不咎”既反映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乐做“和事佬”“和稀泥”的特质。如果是普通的邻里拌嘴、小孩子犯错,确是可以“既往不咎”,且也该如此不计较,但若国之高位者犯错也“既往不咎”,就不可不慎重了。
以上就是论语八佾第三3.19、3.20、3.21原文及翻译,欢迎交流指正。
更多内容请搜索95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