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六篇雍也149孔子讲的中庸

北京湿疹医院哪个好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622/9092833.html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了。人们很久没拥有了。”

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朱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什么是中庸?首先,什么是中?古人解释为“无过无不及”“不偏谓之中”。他们的解释不是用肯定来阐述,比如事物的中间,或物体的1/2处,而是用无和不来定义。细想一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中”这个状态,一条直线的中间是一个点,可这个点算是线段左边的还是右边的呢?其实,它既不属于左、又不属于右,既属于左、又属于右,这样的点是不存在的。而且如果说“中”,这个点又可以有中间,一直切分下去,永远没有穷尽。所以,古人是智慧的,他们用“无过无不及”“不偏”这样的话来解释。

天下的事物都是二元的,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有黑有白,有苦有乐,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有有无,等等。而中,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中的存在,恰恰依赖于两端。这样的话,亦正亦邪、不正不邪谓之中;亦善亦恶、不善不恶谓之中;亦黑亦白、不黑不白谓之中……

以前,一说“中”,总觉得应该是物理的中间,不偏不倚。可后来,更多的把“中”,看成一种混沌之下的和谐状态。打个比方,对于同一种事物来说,“中”应该是一半一半,这样放在天平上两边是平衡的。可对于一件事,或一种情感来说,它是复杂的混沌的,如果要使天平两端平衡,就必须确保两边质量相同,这样一边可能是一吨铁,另一边可能是一吨水。所以,“中”的样子千变万化,对这件事愤怒可能是“中”,对那件事冷静可能是“中”,对另一件事暴力可能是“中”,什么样子都可能成为“中”,关键是混沌之下的和谐。

再看,什么是“庸”?一说,庸为用,中庸,即中用,以中为用,能够运用中的道理来处事。一说,庸为平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一说,庸为不易,不变的定理。程子“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可以理解为“中正不偏的真理”。就好像“黄金分割点”这个概念一样,它定义了一个约为0.:1的比例。而“中庸”,可以理解为事物比例最调和的那一种状态。

孔夫子定义了“中庸”,把它作为世间至高无上的仁德,这正是“其至矣乎”!紧接着他说“民鲜久矣”,这种品德在人们中间已经很少有了。

古时,无论是早期的部落首领,还是后期家族的族长,再到村长,每一个群体几乎都有一个德高望众的人来主持日常事物,这个人即有中庸之德的风范,因为他的决断只有不偏不倚,才能以德服众、巩固团结。孔夫子所谓“民鲜久矣”,大概是说那时的族长,已经没有了中庸之德,谁掌权就为谁的亲戚朋友服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最可怕的是老百姓也都对此习以为常,失去了对中庸的信仰追求,反而去争相获取权力、攀缘权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