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95~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出自《三字经》、王应麟
原本解释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创作《中庸》这本书的人是子思,即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创作《大学》这本书的人是曾子,他提出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作者见解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孩子学习从零(无)到一(有),从一到十打基础。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就可以学习四书了。此小学应该是古代的启蒙学。训蒙阶段学习了简单知识、了解书法的类别以及其朝代来分辨学习的先后顺序。
至于说学四书嘛,要是放在今天而言。我个人觉得也不是说非要学习四书,读些之乎者也的句子却不懂其意。不实用不说还浪费精力。我觉得只需要拿捏住四书之优点选择性的教育孩子即可。放在现今社会,孩子是可以不读四书的。但是父母应该读读做做了解好用来教孩子。当然如果父母了解真意和方法也可不看,自己总结总结,想想教育方法也行。
Ps:关于说父母还需要看这些四书,其实即便看了也不见得说所有人的都完全悟得了。主要是这些古文实在是绕口且麻烦。有的做人道理都是藏在话里还得多反复读读。并且此行为又是增加了父母的负担。如果真做的话,对于现今的父母来说,可真是燥爷(倒霉、自己被自己折腾)。
四书作者和想表达的思想:
1.论语:
孔子的弟子们或弟子弟子们记载编撰的书。记载弟子与孔子问答以及弟子与弟子问答的书。意在将善言做人治世之理传承下去。
2.孟子
主要有孟子和弟子一起编著。“讲道德,说仁义”其实说的是克己。所谓道德仁义是讲的对自己的要求,自己需要怎么做才合规矩。只不过后来被一些伪君子和读傻了书的人乱用,又或者有朝廷的纵容。
所谓道德仁义只可用于对自己要求,而不可多对人。为何这么说?我们想想适用场合就知道了,有些事即便做得不对但其本人有悔意认错后续改正即可。倘若事事较真,以道德标榜把很轻的一件事非要上升到道德层次攻击他人是不合适的。我们总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但却以一句不道德逼死了别人知错就改的路。何等歹毒?
现今社会的喷子常喜欢用此方式笔诛他人,实属下贱。并且我们看喷子说话,礼义廉耻父母之言什么的都是全不顾的。所谓喷子,想必个个孤儿矣。不然又为何说话如此没羞没臊哉?
所以,所谓的孔孟之道自古自来是被用错了。本该用于“克己”的用途却被他人当枪使“克人”。倘若这些贤人圣人能能棺材里爬出来,想必又会被气翻,嘴里不停的念叨“人心不古,城市套路深不如回农村”的话来。
3.中庸
其作者子思。“中不偏,庸不易”我个人觉得可能是以辩证思想看问题,端正态度不偏离。就是你想平庸也是很难的,因为在思想境界上你已经走在了很多人前面。
中庸和所谓的中庸之道有没有关系我不了解。不过这类东西应该是被一些朝代滥用的。因为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愚民易治吧。所谓中庸也必然不是说安于现状。这话说不说其实无所谓,但由谁说出来倘若又坑了人,此人死后保不齐会被其他的一伙人文字鞭尸。
4.大学
曾子著。《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百度百科。
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泛天下(以己合理对他人,从而辐射到社会、天下)
修身齐家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很有用了。四书另外也是古代用于选拔官员人才的教科书或者说必读书。古代官员一直都是管理一方子民的,如果放大一点的话其实是可以被说成“替天持道”。为官之道最是近天道,不偏不倚不过多以自我情绪行事对百姓是有好处的。
天道无常(永恒)人道诡变。天一直是那块天,但每朝每代则不同。就是因为人心多变,很多人做不到上下一心为天下为民所以每朝总做不长。为了百姓之福祉,儒学被乱用一下用于教化子民顺带的洗洗为官者之人,自下而上含括所有人。大家一起受约束,子民就会倒霉少点。不过由于封建社会上层的享乐,你即便道德压制有特权的人们总能逃避一些惩罚。所谓孔孟的“克己之道”是怎么也执行不下去,被滥用后也一并和封建王朝绑在一起。封建王朝的推翻,几代人被伪儒学弄的腐化不堪,思想的禁锢尤为可怕。所谓的封建思想被扑灭其实也算是做得对,不破而不立乎。
结尾语
四书虽是培养官员的,是为官之道前身。是克己之道,也是天之道之一。虽然说很多也不一定用的到,你就是换作一个大人一辈子都不一定做的好。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从这里面拿些有用的自己用或教育孩子即可。
关于百家争鸣的问题之所以,我觉得可能当时朝代所有人都是以辩证思想看问题吧。后来儒家胜出也只是因为封建王朝帝王觉得好用,用来洗脑也方便。把儒学改造改造再拿来用,但是其也不知道坑死多少后辈人。
“善言”(论语)、“讲道德、仁义”(孟子)、“辩证思想,不偏不倚”(中庸)、“修身齐家泛天下”(大学。)选择有用的用来育儿极为合适。当然了,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少用大人语气。他愿意听你话时你要和他同频,要是他不听话蹬鼻子上脸的话你还是得教训教训孩子纠正孩子态度的。还有一句话,所有学习的东西只能用来“克己”(要求自己),不适合拿出来教育他人,请勿用错。怎么用,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免得孩子糊涂弄不懂为何。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