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它帮我们认识自己,认

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8本(7月份第1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阅读时间年7月1-20日。

作者:樊登,出生于年3月24日,樊登读书会发起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工学学士学位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获得过全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冠军,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等荣誉称号。之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

曾主持过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12演播室》、《选择》、《三星智力快车》、《成长在线》系列节目《爸爸培训班》、《奋斗》、《给你一个亿》、《商界传奇》等。

年10月,创办樊登读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樊登对几本书的核心内容的讲解,由此完了成对“认识自己”“了解未来”“精进生活”这三方面的精准剖析。

其中认识自己中,主要介绍了《幸福的方法》《正念的奇迹》《我战胜了抑郁症》《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情绪急救》《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

在了解未来中,主要介绍了《未来简史》《人工智能时代》《指数型组织》《共享经济》《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在精进生活中,主要介绍了《离经叛道》《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少即是多》《向前一步》《这书能让你戒烟》《非暴力沟通》

认识自己——帮助你活成真正的自己

《正念的奇迹》是一行禅师用越南文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长信,一行禅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来阐述该如何修炼正念的力量。

什么是正念呢?就是需要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当你分明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时,这个状态叫作正念,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

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以后,人世中各种烦扰的情绪,就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

书中有一个实例:一个年轻人向一行禅师分享他在家中的感受。

他说:“以前,我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一部分陪乔伊;一部分陪苏;一部分给安娜;另一部分拿来做家务;剩下的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做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但是现在,我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我把陪乔伊和苏的时间也当成是自己的时间。为乔伊辅导家庭作业时,我想办法把他的时间看作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我和苏在一起也是如此。

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我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事实上,正念的方法就是,你在陪孩子的时候,认真地专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要工作了,就专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时候,也能知道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

一切的处境下,你都该保持正念。

然后书中还写到了“洗碗就是洗碗”。

有一次,一大群朋友来我家。大家聊天、喝茶、看电影,有朋友催促我“快点儿来”。这时候,我在洗碗。我心中希望能赶紧洗完,有油不好洗,我就很烦,滴很多的洗洁精,结果又要用很多水冲掉。

我没有享受,我在期待着它早点儿结束,但事实上,洗碗的这个过程,它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心中对此产生了焦虑和痛苦,就可以不洗碗了吗?

因缘注定这个夜晚的这段时间我要在这里洗碗,就要保持正念。因此,我们洗碗的时候,就应该心中只有洗碗。“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

保持全然的觉知,就能觉知到自己的心念与动作,比如感受手摸过碗边的时候,碗正在变得越来越光滑。

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满心想着接下来要去喝的那杯茶,或者说想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又或者赶紧去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你就会急急忙忙地要把碗洗完,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洗碗本身就变成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

你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洗碗是一种很简单的修炼,吃饭同样是一种修炼。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意思是:人们需要吃饭,但一个东西的味道到底怎样,很少有人知道。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想吃完了去哪儿、要干什么、别耽误事情。在生活中,如果令人痛苦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觉得很戏剧化。比如别人失恋了,你不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暗了,你不痛苦,你还会劝别人新的机会来了。但是,如果你自己失恋,你一定不会如此释然。

你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你想让自己的这种痛苦尽快控制住,然后消除掉。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你能够保持正念。你发现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你能够感受到你此刻的存在,这和你在其他任何地方所感受到的自我是一回事。

修习正念就要知道,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的时候。

如何修习正念?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还有一个修炼的方法是,一举一动都是仪式。一行禅师说,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在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正念。正念帮你摆脱了社会的惯性。人们总是追求的东西太多,被社会的惯性所操作。不知不觉中,别人就成了我们自己。别人住大房子,别人赚很多钱,别人买好车,我们也得这样。当一切物质都有了的时候,我们又在向往绝对化的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恰恰是他最不自由的状态,因为他被情绪控制着,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

怎样才能摆脱社会的惯性,不被情绪带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正念调动出来,让自己时刻处在正念的状态之下。

当你能够把周围的一切东西放下时,你会发现外在的纷纷扰扰都只是外在的幻想,是空的、没有自性的。一件很坏的事,在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却是一件好事。

一行禅师提出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正念日,让一周里有一天属于你自己。起床的时候告诉自己,慢慢起,借由每一个动作来滋养正念。起床后,刷牙,洗脸,平静而放松地做所有早上的事情,在正念中完成每一个动作。

花半小时慢慢地洗澡,洗完澡,你可以做家务,例如洗碗、打扫、擦桌子、拖厨房的地板,或整理书架上的书。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刚开始修习正念的人,最好在正念日一直保持沉默。这不意味着你一句话不能说,你可以聊天,甚至唱歌,但无论是聊天还是唱歌,都要对你正在说什么、唱什么,保持全然的正念,并且尽量少说或少唱。

拥有正念的人,依然可以生气。只是你生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此刻正在生气。如果没有这个观察者,你任由生气的情绪带动着自己去生气,就永远停不下来。必须能够面对我们的痛苦,还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慢慢地照顾负面情绪。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压制它,跟它吵架,或者被它控制跟它打架,都会让你出问题。你要关照它,说“我又生气了”“我又嫉妒了”,然后回到正念。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有惊人之语:“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天知道。”

在修习正念的时候,各种念头都可能出现,重要的是认知它们的存在。无论何时,当善念生起的时候,要认知自己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时,也要认知自己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必执着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躲避它、憎恨它。当你认知到它,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正念,一旦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任何事的发生,都随它来,随它去。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让情绪自由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本书有两位作者,其中,阿尔伯特·埃利斯在心理学历史上非常重要。在美国,他被评为最伟大的行为心理学家的前三名。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考试必考的疗法之一。他的学术地位很高,全世界学习心理治疗的人都会在教科书上见到他的名字。

先来普及一下什么是“情绪病”书中把不良情绪分了四类,并且告诉我们这些不良情绪是怎么来的。

第一种叫作过分烦躁。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过分烦躁的时候,比如说回到家,看到孩子在那儿玩东西,把周围搞得乱七八糟。

此时,你心里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出来了,可能冲孩子大吼一声说:“回房间去!”或者:“把那儿收拾干净!”第二种叫作过分生气,就是对他人表示戒备。

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人。空姐对他说:“先生,麻烦您把这个行李箱放到上边去。”这个人就突然暴发了,在飞机上大喊:“你一个服务员,还敢要求我!”

第三种叫作过分抑郁,就是干什么事都没精打采、一蹶不振。

第四种叫过分内疚,就是觉得一切事都是因为自己,例如,总在想要不是自己当年做那个事,就不至于这样。很多不好的事发生了以后,人们就特别容易陷入这种过分的自责、悔恨之中。

那么这种病态的四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们来看一个ABC模型:

A就是事件发生,比如说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

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认为孩子考倒数第一名,这事你不能接受,很生气;

C是你把孩子揍一顿,或者你为孩子请了无数的家教,让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觉,只能学习。

不良的情绪就是C,是由前边的A和B导致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改变C,办法是不停地去改变A,认为如果改变了A,那么就不会有C了。

在一个家庭中,老公让你生气,你消灭了老公,这家庭就变好了吗?你可能内心会更加焦躁,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天大的失败者,因为连老公都被你消灭了。

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认为只有改变了A,才能够改变C。

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你总是期待着一切都如意,才能够有如意的感受,那你这辈子都不会如意。

还有很多人小时候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而不好好听这门课的。想想看,你被谁决定了要放弃自己的学习?是被那个不好的老师决定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有一个错误的B,才会导致选择失误。人们总是为各种事情担心,其实死亡才是最应该担心的事。但是,没有人会为了将来要到来的死亡,今天就不活了。所有的事情,让它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第二种错误的B,叫作应该化。事情发生了之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

父母认为子女应该按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到威胁的地步,就是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这到底是谁在过谁的人生?!

凡是父母过度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孩子永远都不会幸福。

就算孩子被威胁,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了,他心中还是会有一个结。他知道人生不是自己选的,会在心底有一个声音说,这是我妈用生命逼着我这么做的。以后,他就会用各种理由来证明,这个生活他是不满意的,因为他心有不甘。

一个应该化的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特别大的压力。他总是先对自己提出应该化的理由,等他不折腾自己了,他就开始给别人提应该怎么做了。第三种错误的B叫作合理化。

这是一种弱反应,比如不去感觉,只是试图否认一些事情,即使是对我们自己。比如让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允许自己产生任何反应。

在很严重的事情面前欺骗自己,这种回避和否认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回避的问题依然存在,绝对会再一次浮现出来。这三种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会使你在生活中总感觉到痛苦。

该如何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呢?

埃利斯在书中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中庸的地方。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人的一生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我们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

当你觉得自己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必须得拍桌子、必须得发怒、必须得伤害一些人的时候,你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追蛇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在草地上走,被一条蛇咬了以后,你会拿着刀去追蛇吗?

正常人不会追蛇,肯定要自救,会消毒,会喊救命,会想一切办法救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举一个常见的生活例子:你开车,别人“别”了你一下,你就超过去再“别”他一下,然后他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

你今天出门,打算要跟别人打架了吗?肯定没有,但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因为你被别人所决定了。

你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权,已经受到挑战了。其实,你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因为你今天的目标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别人较劲。

我们中国有个词叫“唾面自干”,就是说别人往我们脸上吐唾沫,不要理它,它慢慢就没了。现实中,如果遇到类似事件,我们试着做到在心理上不予理睬。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么做才能够更好,对自己的家更好,对孩子更好,对与亲人的关系更好。当然,如果做不到的话,其实也没关系。这就是平衡的艺术。

有某些时刻,我们误以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欲望就不行,但实际上,有很多生意就是因为太过执着,导致大量的问题出现了。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智慧,比如说,孔子讲过的很贴切的一句话,叫作“尽人事而听天命”。

当你“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时候,你就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了。比如,孩子惹你生气,你都努力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努力地爱你的孩子,行所当行,爱你的孩子是做爸爸的本分,给他无条件的爱也是做爸爸的本分,但孩子未必一定会变得像你想的那么好,这样你也可以接受。当然,你也不能说,你只要爱孩子,只要给他正确的教育方法,他就不能出错。

非暴力沟通——用爱和理解打通一切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为:当一个人觉得情绪受伤,或者心中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寻找这些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

情绪是最要命的双刃剑,将郁结的情绪发泄出去,当时是很痛快,但也会伤害到自身。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你在表达的时候,要说出感受,而不是评判。比如说,一个丈夫回家很晚,还一身酒气。老婆肯定很生气,盛怒之下,可能说:“你还知道回来呀,你干吗不死在外面呢?”当老婆骂出“干吗不死在外面”的时候,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并没有,她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非暴力沟通的结构是第一句话说出一个事实,例如:“老公,这一个星期,你有5天都是11点以后才回来,而且身上都有酒味。”

第二句话讲出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特别难过。”

第三步讲原因:“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家像一个家,而不是一个旅馆。大家能够在一起吃晚饭,能够一块儿聊聊天。在我心里,这才是一个家的感觉。”

第四步讲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要求:“我希望以后你能够每周有3天的安排是8点以前回来,咱们一块儿吃晚饭,你觉得怎么样?”

当一个老婆能够用这样的方法跟老公沟通的时候,吵架的概率就会低很多。

什么是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道德评判。但是,假如你开着车,前面车里有一个人朝外边扔卫生纸,你可能会说“没素质”。我们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常常直接给予道德评判。对于熟悉、了解的人,当遇到一些敏感的事的时候,我们也会给出道德评判,我们会指责“你从来都不尊重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总是欺负我”。我们一旦用道德评判的方式跟对方沟通,这种沟通肯定是暴力沟通。

第二个因素就是比较。例如,“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不如谁谁谁”,这种比较会给对方的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你越是用比较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第三个因素是来自回避责任。很多人喜欢说“我不得不”,事实上,他们一旦意识不到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时,他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比如说,德国纳粹枪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没办法,这是上级的命令”。当他们意识不到他们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出任何可怕的事来。生活中,很多可怕的事就是由“不得不”而产生的。第四个因素就是强人所难,用威胁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例如,有的父母说:“你不听我的话,我不管你了。”有的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只有两种:打或者逃。逃就是威胁的一种方法,这对孩子来讲是巨大的威胁。这四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暴力来源。

怎样才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事情呢?

第一步叫作观察。观察就是看事实。我们首先得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有时候,我们一张口说的话,就是一个评论,而不是一个观察的事实,没有呈现真相。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么说事实,要么说观点。第二步要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很多人有感受,压在心里不说,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太多的感受被忽略了。当你摔倒了以后,你妈妈会讲,“起来起来,没那么疼”;当你很难过、委屈,在哭的时候,你妈妈说,“这点儿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大人们以隐藏情绪为最高境界,孩子就会觉得,男孩哭起来丢脸。

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话,要么压抑生病,要么突然暴怒、欺负别人,因为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而是在生命中不断地累积。

所以,不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自己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比如,一个人说“我觉得我被忽略了”,“被忽略”是一个判断,而不是一个感受。“我觉得很愤怒”,这叫作感受。“我想把他打一顿”,这不叫感受,这是你的想法。

第三步就是找到感受的根源。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或者是面对一次伤害的时候,我们通常有四种反应。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比如“这事都怪我”。第二种是指责对方。比说“凭什么我内疚,这事怪他”。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比如问自己:“我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呢?”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显然前两者——责怪自己和责怪别人,都会带来暴力的情绪,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很暴力,而后两种,能够促使我们非暴力沟通。第四步叫作请求帮助。

我们需要把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说出来。

有一个妻子,她对她的老公说:“你以后不要老加班,一天到晚都在工作,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她真的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了,结果她发现老公不加班了,但是报了一个高尔夫球班,跑去打高尔夫球了。她的问题是她只是说了不要什么,没有说她要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喜欢表达不要什么,但说不清究竟想要什么。所以才到了许多无谓的争吵和情绪的发泄,最后往往伤人伤己。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当你很好地把这四步连接起来的时候,非暴力沟通就实现了。

6、7两个月赶上家里和单位事情扎堆,只看了三本书,请原谅我这两本关于读书的书,只做一些简单摘录。

今天这本书只挑了第一部分的2本书和结尾处的1本书做了简单摘记,相当于把樊登的浓缩版本再被我压缩了一次,估计会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谅解我的懒惰。

8月份要重启今年正常的读书模式,认认真真看书,勤勤恳恳写读后感。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8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