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1)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鬼神天命信仰,到以德配天的理性反思,再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
佛教源于古印度的外来思想,传入概于两汉之际,至魏晋时期,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至隋唐与儒道三足鼎立,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自成一派
2)先秦诸子无论其学术观点如何,他们思想的旨向是趋同的,即要为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以强凌弱的战乱时局划上一个句号,建构一个和平、和谐、和畅的新时代。
所以他们的思想皆带有强烈的政治哲学意味,儒家要建立大同世界、小康国度;道家则提倡小国寡民;墨家则认为,社会应该兼爱、尚贤;农家则提倡并耕而食。
就其实现政治目标的进路而言,他们将对社会群体利益的追求,建立在个体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儒家强调君子人格,成贤成圣;道家则强调返朴归真,成就真人;墨家则提倡尚贤,以鬼神激励世人成就圣人品格。
早期传入的佛教思想,凸显的是一种出世的情怀,世俗世界是其所超脱的苦海,思想特质与诸子思想殊异。
3)一重人生,二重人性,三重功夫
①
②三教皆认为个体可能通过自身之修行功夫达到相应的人生境界,这种修养的动力是内在的,而非外部赋予的。
人生本身即是一种价值,个体在成圣、成仙、成佛的起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③哲学强调的是思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重在行的功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2、说“儒”释义
1)儒家、儒学、儒生,儒家是指提倡礼乐仁义的学者,儒生是指学习儒家思想的人,儒学是指以诗书礼乐为核心的学说,这里的儒有特定的含义,标指和诗书礼乐等相关的思想传统
2)鸿儒、大儒、腐儒、君子儒、小人儒,身份,是指那些学习儒家思想,并且具有明确的决策自我意识的人。
仁精义熟的是大儒、鸿儒、君子儒,不懂变通的是腐儒,习行有亏的是小人儒。
3)儒商,在商海中谋求利益,但却不为利是图,而能义在利先,有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和回馈,身在江湖之远,却忧虑庙堂之高。
4)君子求义,小人重利
5)儒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治学的方法
3、人性论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1)“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炫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有一种比海洋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宏大的场景,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雨果《悲惨世界》”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2)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嘉定。——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3)三家之言:儒家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出发,到家从人性真伪的角度思考,佛教从佛性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成佛的可能性切入
4)性,从生,从心
甲骨文的生字,下面一横,上面有东西在生长。
在商、周之时,人性的普遍涵义指人生而即有的生理欲望、身体本能,所以“性”与“欲”常被关联在一起。
5)德
“德者,得也”,以德为循,其本义应是遵循帝神或祖先神的意旨而行。——《礼记.乐记》
有所得于神,是神助人;有所得于己,是成就自身;助人有所得,是成人利他,当为美善之行。
德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而非与善直接挂钩。
课程来源于:暨南大学史怀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