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今日报道我校立德树人铸师

数字化伍德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28/7004403.html

10月27日,《中国教育报》以“立德树人铸师魂培桃育李满园春——四川民族学院致力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师范人才”为题报道我校。

10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十一版

报道全文如下:

9月29日,国庆节前夕,四川民族学院隆重召开了第三届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这是学校面对新发展形势、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机遇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所并不“普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依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在“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不舍昼夜地从门前流过,作为康巴地区的一所重要的民族本科院校,四川民族学院有着显著的地理和区位特征。

学校肇始于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在37年的办学历程中,“师范教育”已然成为四川民族学院耕耘长久、积淀深厚、成果显著的人才培养“名片”。

近些年来,特别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四川民族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四川、辐射西南,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围绕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促进转型发展,为四川广袤的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师范人才。

四川民族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手工制作技能

建强专业和课程奠定民族地区师范人才培养之基

“君子不器”“巧言令色,鲜矣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年4月的一天,在一堂题为“君子之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课上,四川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崔雨风向学生系统讲述了《论语》《中庸》等传统经典中有关“君子”的篇章,并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勉励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断加强内心修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凸显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标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直接中介和变量。崔雨风书记这堂高质量的思政课,正是四川民族学院通过高质量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的缩影。

四川民族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师范专业14个,在校师范生总数达到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5%。学校高度重视师范专业建设,建有基础数学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音乐学等省部级、地厅级一流专业及应用型示范专业27个。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四川省藏文学校、资阳师范学校等中职学校开展“3+2”五年制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开办学前教育、民族美术等高职专业,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的卓越幼儿园教师;近三年,学校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工程,面向民族地区开设18个本、专科师范专业,满足在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及专业发展需要,为三州48个县的民族地区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余人。

四川民族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学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程,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不断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持续夯实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健康素质、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模块,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建强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普通话、“三笔字”等师范教育课程模块,着力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坚持以项目为撬动,着力打造师范课程思政育人精品,立项学前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地厅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其中乐器演奏等6门课程立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强化科研和实践提升民族地区未来之师的学识技能

“抓牢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基层实践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开放办学格局。”在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民族地区‘三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研究中,项目负责人、四川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围绕“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上述举措。这也凸显出四川民族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以课题立项为抓手、用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据统计,围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四川民族学院近三年立项各类教改项目项,其中,“地方民族院校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等32个项目立项为省部级重点项目,“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与实践”立项为四川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立足四川民族地区,四川民族学院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倾心康巴文化传承,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项“地方民族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等5项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项目,立项“地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的建构实践”等2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课程项目。

学校持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凝练教学成果。近年来,获地厅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51项,其中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说不断强化与改进教学改革和研究,是不断修炼教师的“内功”,那么重视并强化实践育人,则是四川民族学院对未来从教者思想、学识、技能“真刀真枪”的检验。

针对师范人才培养,四川民族学院构建起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的教育实践体系。学校不断加强师范生实训平台建设,成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每年投入余万元用于师范生集中教育实践,推进协同育人,建有83个校外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其中3个基地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每年为师范生提供余个教育实践岗位。为进一步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能力,学校制定《师范生顶岗实习四川民族地区支教工作实施办法》,每年遴选余名师范生到民族地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是让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四川民族学院建立起“国赛+省赛+校赛+院赛”四级学科专业竞赛体系,成功申报并连续两年承办四川省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竞赛,成功申报并承办一届四川省大学生“四史”讲述大赛。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演、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各类省级赛事,年以来,人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

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教育振兴作出贡献

今年7月7日,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四川民族学院举行,参加授位的是年春季学期顶岗实习凉山州支教的师范毕业生,他们坚守支教岗位,错过了全校统一组织的毕业典礼,学校便为他们补上这难忘的“拨穗礼”,以表扬他们为民族地区教育所作的贡献。

顶岗支教,既是师范学生实践锻炼、提升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四川民族学院立足本土、辐射周边,发挥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三年,学校已派出名学生到凉山州昭觉县、越西县顶岗实习支教。“四川民院的大学生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地来到我们学校顶岗支教,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令我们钦佩,他们对待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令我们感动,也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给我们教师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凉山州越西县文昌小学校长蒋勇不无感触地说。

此外,学校通过开展普通话测试和培训,实现“以测带训”“以测促练”“以测促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据统计,学校送测、送培上门,已为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测试超10万人次。年、年为甘孜州12个区县的所幼儿园近名辅导员开展“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案例“夯实学前学习普通话基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入选国家语委“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派人组建12支“推普志愿服务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宣传。“格桑花开‘语’你同行”等推普实践团被推荐为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和四川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品牌,被“学习强国”平台等宣传报道。

四川民族学院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年,学校与甘孜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签署《关于共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合作协议》,联合甘孜州教体部门共同申报“‘展、演、训、测、宣、研’六位一体模式服务甘孜州乡村振兴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年“经典润乡土计划”重点项目。

据介绍,建校以来,四川民族学院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万余人、汉藏双语人才余人,其中近2万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从事语文教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30余年的教师黄燕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先后获得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母校教给了我师范技能,更用修身养德、为人师表的教诲浸润了我的心灵,一直激励着我扎根民族地区,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奉献光和热。”正如黄燕忠所言,四川民族学院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审稿

李丹

▼精彩链接▼(点击图片查看)

爱我,就星标我哦~

点亮赞和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