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夜扬州系列夜洎树人堂

冬日的月光,洗出一帘幽蓝的夜幕;树人堂上空的星辰,闪烁着串串睿智的光芒;门前的世纪鼎,承载了扬州中学的百年华章。

或许是传统使然,学校的大门、长方形的水池和树人堂在同一中轴线上。一泓清澈的池水映入点点星光,两侧一边六棵古树,相依相拥,枝理清晰,虽不见夏日的枝叶繁盛,却有一番别致的经络分明。不知当初设计这个水池时有怎样的寓意——是不是做学问要能够“心如止水”?“大隐隐于市”的学府所在,既存于城市腹地,又远离尘世的喧嚣,岂能没有人才辈出之势?四十多位院士,近百位人文、艺术大师先后从这里走出。当你在宁静的夜幕中独自面对,岂能不让你感到深深的震撼?

走近穹窿形的门厅,大门玻璃上是一副篆书楹联:“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如果没有记错,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中庸》和《大学》,既重严谨治学,又重修身树人。从传统道德修养的教科书中提炼出来的八个字,历经多年洗磨,已成为扬州中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南京读书时,教我们大学语文的翁昌年先生,是扬中五八年的毕业生,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诗词歌赋、古今文章,更多的是先生为人的正直与和善,工作的执着与敬业,待人的宽厚与慈爱。扬中百年校庆时,他们当年班上的同学都回到了扬州,先生当时退休后受聘于三江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第二天上午有课程安排,三江学院多是外聘教师,有的要在多个院校兼课,他怕给别人增添麻烦,不好意思与人家调,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们上课,晚餐后坚持赶回了南京。去年烟花三月的时节,他们毕业六十年聚会,一群八十岁上下,精神矍铄的老人围坐在一起,回忆起当年在校时的点点滴滴,谁是话剧社社长,谁是京剧社社长;谁是第一任班长,谁的作文最好,谁的歌唱得最好,谁在“除四害”中表现最积极;说体育老师在单双杠上的动作,堪比现在奥运会上的运动员,说那时的扬中,就已经有了真正的素质教育。听得他们幸福美满的回忆,你能想象得出,这是一群耄耋老人的欢声笑语。

借着月色,围着树人堂走上一圈,大门的左边是两棵体量较大的桂花树,一看便知有了年头,想那刚刚过去的晚秋芬芳,定是沁人心脾的绵长。南面有一片水杉林,棵棵挺拔,直指长空。好像扬中校园内品字楼的北面还有一片杉树林,难道还会有什么寓意吗?是正直向上,是不偏不倚,走在这片底蕴厚重的校园内,切不可无端猜想。西北角有两丛竹子,似有一种未加修剪的自然之势。阵风吹过,传出让人肃然的枝叶摩擦之音,仿佛是相隔久远的诵读之声。

扬州中学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是扬州的第一所官立中学。树人堂是后来由师生们捐资所建,号称当时的苏北第一楼。它由大礼堂、科学馆和标准高度台三部分组成。大礼堂前的科学馆、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均设在这五层楼内,其实验设备之齐全,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标准高度台是当时的工科师生实地测量后建成的,立于树人堂前,喻示着客观、全面、准确的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树人堂的落成尽管比扬中的诞生晚了三十年,但现在却成了扬中历史与成就的缩影,既是扬州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扬中学子们的第一课堂,一座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孩子曾在这里读高中,进校后的入学教育,就是在树人堂里举行的,尽管现在已毕业工作,只要有假期回扬,都会去校园转一转,去看看当年自己的老师。不知不觉中,竟走到了孩子当时上课教室的窗下,晚自习的学生都在埋头看书写作业,教室内静得只能听到偶尔的翻书的声。在后来与孩子的交流中,越发觉得,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在课堂上灌输什么,应该更为重要。

在树人堂北边的草坪上,立着一座汉白玉制成的日晷仪,是由八八级的学生捐建的,上面刻着四个鎏金字:“惜时如金”。东南面的一块巨石上,刻着曾经的校友胡乔木先生所书的“正直向上,热于求知”。在扬州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孕育了扬中独特的校园文化。记得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扬中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百年辉煌,是基于一批学养深厚,教导有方,安于久任的老师,一代接一代地孜孜以求,接续传承。站在树人堂前,仿佛看到朱自清、任中敏、陈桢等老先生缓缓走过……

“进德修业,教书育人。”树人堂,将是扬州这片土地上一座永久的丰碑。

(文中图片源于校园网,感谢图片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