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中庸第二十章谈当今教育改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此文是《礼记·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大致意思是: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我们用假设的方式推敲当今教育改革是否可行?

假设:小孩6岁上小学,小学5年中学5年(初高中合并5年)进行统一分流,a.进入一年制职业技术学校学习(17岁毕业);b.服两年制义务兵(18岁退役)。中学毕业后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大学招生必须要有社会实践经历。

进入一年制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孩子毕业后进入社会实践,理工科需要连续在一个行业实践两年,文科需要从业文秘、管理助理类跟文字相关的工作实践两年才可以报考大学;

服两年制义务兵的孩子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边学习边实践一年才可以报考大学;

此时的孩子年龄都在19岁左右,都接受了5年小学教育和5年中学教育,要么两年的社会实践+1年的技术培训,要么两年的义务兵役+1年的社会实践。即解决了用工荒问题、义务兵役问题,有解决了年轻人不吃苦、不实践、不思考的问题。

此时的孩子再报考大学,未来自己想要什么?未来要做什么?进入大学需要学习什么?以及报考什么专业?基本上是通过社会实践的独立思考。进入大学的还在一定是意志力坚定,有想法有担当的孩子。没有进入大学的孩子此时就已经做好了人生选择,和人生方向的定位。

各位小伙伴,你们觉得这样的如果可行吗?能不能锤炼年轻人的品质?大家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