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xuexily.com/《中庸》简介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处理问题恰到好处,不偏执一端,做事情不冒进,懂得适可而止。、《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第31篇,作者是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一起并成为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应该不偏不倚,把握好分寸,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下面逐句解读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天命——有两层意思:①上天的意志②上天的给予先说第一层意思,上天的意志就是天道。《道德经》里面说,天之道,利而不害,所以,圣人之道,就要做到为而不争。协作而不争夺,协作而不对立。尽可能做到双赢而避免互相伤害。懂得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其实完全可以在大我之中实现小我,二者的利益并不矛盾,这就像一滴水很容易干涸,但投身江河湖泊就可以川流不息。天命即天道法则,做人做事,遵循上天的意志,遵循天道法则,就不会失去客观公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自然就可以避免过与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遵循的意思,率性,可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你要分清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心,指的是妄心,杂念,是主观意识。而性,指的是天性,自性,合乎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道德经说,道生万物,藏于万物,万物同于道性,就是道化生先天一气进而成性。也就是说,这个性,就是世界万物恒常不灭的核心组成,类似于传说中的灵魂,但又不完全一样。明心见性,自性即道,心,即凡心,凡心得以澄静,自性就会显现。人人都有圣贤的禀赋,因为人人都有相同的自性,所谓,人人本来是佛,人人本心即道,之所以不能得道成佛,只因为妄念妄心太多,所以,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庸说,率性之谓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领悟透彻,你就会发现,释道儒本是一家。修道之谓教修道,不是嘴上说说,念念,是要实修的所谓知行合一,不能行,还是不知,不知必然迷惑,迷惑就会妄为,妄为必然颠倒错乱。局面会怎么样,可想而知。道,此处指的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万物和你其实是心灵相通的,你的心正了,周围的能量就是正的,你的内心平静,祥和,谦逊,慈爱,和善,你就身处一个正的能量场,反之,你的内心焦躁,乖张,暴力,险恶,你就处在一个负的能量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为道生万物,藏于万物,道即是物质,又是规律,即是本源,又是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三千大千世界,都因道而生,循道而行,所以,道就像一个人的魂灵(打个比方,性质还是不一样),是不可以片刻脱离的,万事万物,即由道组成,又在道的规律法则之内生生不息,道就是万物,万物就是道,万物片刻都不可能离开道。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都能做到堂而皇之,一人独处的时候,就难免私欲横生,所以,没人看见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正因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当然也就包括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当然也包括一人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见,听不到,但是天道法则不会有丝毫的增减,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克制妄心,回归本心,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恣意妄为,无所顾忌,不要以为掩藏,隐蔽就无人知晓,正所谓,暗室私语,神目如电,此时此刻所有的行为,哪怕一举一动,都必然对自己将来某时某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谨言慎行,哪怕一人独处,也要自正其心,自净其意。喜怒哀乐之未分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说,思虑虽然此起彼伏,但并没有生成情绪或者说,虽有妄心,但不会妄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而皆中节的意思,就是起心了,也动念了,表现出来了,但符合节度,怎么算符合节度?就是不失控,情绪控制不住,那不行不管什么时候,记住情绪不要不失控,能做到起码的自律,感觉内心情绪涌动,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人在冲动的状态下基本上是弱者加脑残,这个时候的一举一动,很可能给自己带来追悔莫及,此时,告诉自己,别说话,先冷静下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那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住嘴,手脚不动,先冷静一分钟!我们所熟知的乐嘉,就因为屡屡在节目现场情绪失控,以至于丑态百出,令人鄙视还有一些人,在大街上,仅仅为一句口角,大打出手,甚至有人丢了性命,这都是做不到发而皆中节,结果怎么样,害人害己,悔之晚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就是平和自然,平和,就是不会冒进,不会过,也不会退缩避让,不会不及,自然,自,就是自身,然,就是规律做事情,依据的不是主观意识,而是事物自身的规律,这样才行中,就是无为而为,什么是无为而为?就是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胡作非为,把握好这个尺度,就要避免两个极端,然后,按照依道而行,率性而为的原则做事做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认为,人生、修行应不取两边,而应该取其中道,少欲知足虽起心,但,不动念,念头起来了,那是心在活动,只要是肉身凡胎,就控制不了心的活动,但是,完全可以不为所动,一切由它去,道德经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不仅仅是多说话,多思虑,多妄为,都是多言,守中,就是守住自性。进一步说,修道参禅,如果能达到不在两边,取其中间,身心置于四大不着之处佛家讲不执着一物,不黏着一处,道家所谓心善渊,做到这些,就可以不受外物所累,体会真正的大自在,大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天地万物都可以遵循天道法则,那么就可以天地各安其位,万物井然有序。丢掉主观意识,遵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这样才能做到中和这样才不至于过,也不会不及这样才可以做到中庸。这就是天理,这就是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