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流传千年,对于当今的我们又有什么

公益中科 http://www.gpitp.gd.cn/bing/20180828/89480.html
中庸之道流传千年,对于当今的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中庸是儒家思想里面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很多人说这是没有原则的体现,也让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为之。但是中庸这种思想却流传了几千年,也自然有它的道理。中庸的智慧在古代的时候一直被圣贤推崇,孔子的嫡孙认为中庸是宇宙之间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人们要遵循它,才能够让事物和谐发展,才能够让世间万物繁荣昌盛。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正是中庸的体现。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就是让事物如何在复杂的矛盾中处于最好的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的状态,按照现在的理解,这似乎和马克思的辩证矛盾观、发展观差不多。中庸的核心主张在于“执两用中”。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既反对“过”,有反对“不及”。所说的就是不偏向某个极端,讲究合适。不偏不倚,恰好合适,适度而且合常规。在《论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三思而行,其实孔子对此进行批判过。孔子认为两思即可,因为事物无非就是正反两方面,只要都考虑到就可以了,反复的思考就会缺乏决断,不思考则是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就像前面说到的,中庸其实是和马哲当中的发展观、矛盾观差不多的,讲究平衡。平衡是中庸的理想状态。但是中庸其中太过于强调平衡,而忽略了其中的发展动态。现在人们一讲中庸都是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的不够,也不要做过了。中庸是妥协吗?是墙头草吗?中庸是符合天道规则的,同时又加上了法家的实用体系,让其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思想。但是在如今思想大碰撞下,中庸还是显出了许多的纰漏。中庸思想一直是治世之学问,古人运用的不是很正确。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将其不断的改良改进,正确引导,而并非是将其所有体系摒弃。中庸代表的是理性,是一种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中庸也代表的是一种原则,坚持真理,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向左,也不偏向右。恐怕这很少有人做得到,但是可以以此为目标,努力向其靠拢。很多人都说中庸就是老好人,但是当你读《论语》以及看孔子的一些事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孔子是多么的厌恶老好人,因为这些老好人总是似是而非,老好人就像稻田里面的稗草,它长得像稻子,但却又不是。稗草不能够吃,但是却影响稻子的生长。如果社会上都是这些老好人的话,社会会变得无比的虚假,甚至让社会死亡,所以中庸并非说的是让人做一个老好人。中庸对于我们现在的道德建设还有一定的意义。了解孔子言行的一定知道这个小故事,话说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名不慎落水的人,那个人非常感谢子路救了自己,于是就送了一头牛给他,作为救命之恩的回报,这个时候看到了,孔子并没有斥责子路,反而非常高兴的说:“人们以后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庸之道。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现代,很多人看到子路收下落水者的牛,一定会对其大肆的批评,会说他是为了要获得那个牛才去救人的,救人的目的不纯,救人就是贪图人家的回报,想从中捞取好处。但是为什么孔子却对子路的行为大加赞赏呢?因为其看到了子路的行为为后人带来的影响:人们会从此勇于救落水的人。不救人,这是恶,救人不接受回报,这是善。而其中人性也就是中庸则就是因为救人而接受报答的牛。很多人都知道中庸是居中调和,但是却一再强调居中,反而忽略了其中的调和。救人而得到回报这有什么不对的?如果人家不要回报,甚至于连名字都不愿意留下,说明人家心地善良。但是接受了回报,也不能够说人家目的不纯,如果以这种心态来看的话,就不会有那么的网络喷子喷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了。现在随着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思想不断的冲击着我们原有的认知体系,让我们对我们原有的认知体系产生怀疑,尤其是像中庸这种流传了千年的思想,也不断的被人抹黑,说什么中庸就是走中间路线,平庸而已。可见有一些人是多么的无知,他们私自将祖宗的教诲乱解释,成为他们心安理得做坏事的理由,肆无忌惮发泄欲望的源头,最后还要让老祖宗给他们背黑锅,真是不要脸至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