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s://www.cqcb.com/dyh/live/dyh703/2018-09-02/1061520.html
一、《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礼的制度规范,其中以先前的礼仪制度为重点,还包括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和言论。《礼记》既有关于礼仪制度的记录和规范,又有阐述了礼的基本理论、“礼”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关于“礼”的解读和外延等论述。《礼记》不仅是一部关于礼学和礼文化的儒家思想经典,更是一部包含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和社会制度的的经典著作。《仪礼》的主要内容中以记载士大夫礼仪为主的礼仪制度。《仪礼》是“三礼”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内容主要集中在商周时期,以士大夫也就是贵族的礼仪为主,礼仪繁琐形式复杂,由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不同步现象,而《仪礼》的内容文字又基本上呈现出艰难晦涩的特点,读起来较为吃力、枯燥,更是难于在普通人中进行推行。主要思想内容仍以商周时期的“天人关系”、“礼”等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主,虽然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弘扬和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却无法跟上儒家思想发展的进程。《礼记》作为后世对《仪礼》的解释和说明,事实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删选和发展,剔除了《仪礼》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也对《仪礼》的儒家思想精髓加以发扬光大。《礼记》的内容非常的庞杂,因此后世对“礼”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分类和梳理,一种分类方法是简单的按照《仪礼》的内容进行分类,即按照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仅存在于礼记研究的早期,因为其《礼记》与《仪礼》内容不能完全对应而被抛弃。郑玄关于《礼记》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八种: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礼、世子法、乐记、明堂阴阳。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将49篇《礼记》按照其内容和现代的学术归纳法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通论礼仪和学术;第二类是对《仪礼》17篇解释和说明;第三类是对于孔子或其弟子言论行为、以及当时的人和事的记录;第四类是记录古代制度和礼节,并加以考证辨析;第五类是记录格言、名句。从梁启超先生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礼记》内容的全貌。《礼记》事实上是一部儒学经典篇章的杂编,《礼运》、《礼器》、《大学》、《中庸》等篇章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从《曾子问》、《孔子闲居》、《表记》、《哀公问》、《坊记》、《仲尼燕居》等篇章中又能反映出曾子、孟子、荀子这些不同的儒家学派的观点的在求同存异中融合,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相互吸收和修订,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二、《礼记》的核心精神《礼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而所反映的核心精神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关于“仁”、“义”的核心精神。具体看来,是对孔子影响之下的孟子时代开启的思想的一种总结与诠释,是对儒家新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因而具有着不同反响的意义。(一)《礼记》的核心精神——仁“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仁在孔子的学说中是一切善良美德的概括,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更具体地说来,当时的思想语境中,“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中提出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礼”与“仁”还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仁到礼的论述贯穿孔子儒家学说的全部体系。孔子认为“礼出于仁”,“克己复礼为仁”,《礼记》中记载:“纪之以义,终之以仁”(《礼记·文王世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可以看出“仁”是“礼”的指导方针,二者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君主作为社会阶级的最高代表,要以人作为行事方针,而臣子要敬、人子要孝、人父要慈、国人要信,这样才是井然有序之礼。同时,仁也是礼的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礼最终要达到“仁”的境界。反过来,礼是实现仁的手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上》),没有礼便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彼此相融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任何一方中总是存在着另一方的影子。在孔子之后被孟子发展得更为灵活,充满了灵动性和人性特征,成为最早的开启民智和平等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记》中渗透这些思想,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但是这些精神在《礼记》中诸多的篇章中有所体现。(二)《礼记》的核心精神——义“义”的基本含义是儒家思想较为强调的人做事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原则,义在内容上接近于“仁”,但比“仁”的概念更加“务实”和具体,是一种更为细化的“仁”,对“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和生活诠释,是一种指导生活、生产等一切社会活动中的“仁”,因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一种相对于“仁”的理论性而言的实践。“义”相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礼”又更具思想性和原则性。后者在概念上的生发与存在始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实践中的“义”更具有具象性意义,其内涵也非常广泛,包罗了社会万象和具体的生活体现。礼记中“义”是通过“礼”这种传统的形式进行具体实现的,其中一篇为“义”下了定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孔颖达曾在其为《礼记》作疏中如此解释:“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尊卑都遵守礼的要求,那么“宜”即为“义”,通过“礼”的途径得以实现了。这里的“义”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散落在《礼记》的部分章节中。《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对礼的解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本质,用礼的形式将其实现,这同样说明儒家学说中“礼”是以“义”作为核心精神的。这些核心思想在后世的发展中和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作为古代典籍中的重要理论大成之作,也渗透出了理论之外的实践性质,这些性质使得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于具体社会发展和社会人们生活的发展都具有着深刻而具体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