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赞歌读尚书有感

原创作者:莫碧莲

一月初,阳转阴后,我先看《易经》,发现《易经》太深奥了,便捧起了《尚书》。由于《尚书》文辞艰涩难懂,我对照注释、译文一点点啃,有时还用手机百度,当百度不了的问题,就查字典。因此读得很慢。偶尔也会有囫囵吞枣的情况。尽管如此,我竟然发现所购的书有7处编辑错误。

读《尚书》时,一开始震撼于舜和大禹谦和勤勉的大德、上下一心的醇厚民风,继而感慨商汤和周武王的勇武果敢以及以周公为代表的明臣贤人的协力辅佐。

而今,在读《尚书》的周记时,发现处处都是周王对纣王暴政的讨伐、批判。单从《泰誓》里可以看出:“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唯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会,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每一次军队结集誓师,周武王便历数一次商王的暴虐荒淫,为自己伐商找到合理借口。武王伐商成功后,几代君臣会话,依然将纣王贬得一无是处。可以说,后世对纣王的认识,就是从《尚书》开始。

帝王相争,不惜一切地从舆论上说自己是如何正义的、历数对方无道之行的做法可害苦了我们后世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正读小学时的我曾看过一本纣王的连环画:妲己送嫁途中,被狐狸化身。纣王被妖娆的妲己魅惑,迷乱于肉林酒池,不思朝政,偏听偏信,用蛇阵炮烙对待贤臣诤士,特别让人心疼的是将忠君爱国的叔叔比干剖腹挖心,以至国亡,在朝歌鹿台自焚而死。纣王暴虐的行径在我童年、少年的心中是至暗而又难以抹去的记忆。初中学历史,牧野之战的故事更强化了我们民心向背的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封神榜让商纣王暴政尽人皆知。尽管中年时期曾从其他书中了解到纣王并不是史书上讲的那样残暴,但依然难以磨平心底童年的记忆。殊不知,历史被蒙上了面纱,真相难以辨别。

其实,武王口里暴虐至极的纣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商王。此王本名为帝辛,纣王是武王对帝辛的蔑称。由于东夷多年来经常向商朝发起进攻,掳去很多商朝百姓当奴隶,商王帝辛率军反击东夷,打了不少胜仗,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商朝损失很大,便用俘虏直接充实军队。作为诸侯王的周武王便趁机联合其他诸侯国乘虚进攻。照理说,周武王不仅不为商王帝辛分忧,反而乘虚攻击,以下犯上,这是逆天道。商朝自身精锐部队正在东南地区与东夷作战,不能及时调回。帝辛只得组织有俘虏的军队迎战。牧野之战中,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尽管《尚书》中几代商君主竭力丑化纣王,说他荒淫无度,但纣王帝辛只有一个儿子武庚,商灭后被封殷地。而勤于政事、礼贤下士、清心寡欲的明君代表、正义化身的周文王却有十多个儿子,武王灭商后,大多数封王。为了监视武庚,其中老三、老五、老八分封在殷地周围监视武庚。然而,就是这几个亲兄弟,却在武王去世、周公摄政时,发动了叛乱。结果是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被诛,文王的三个儿子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废为庶人(三年不齿)。这也从侧面看出部分历史真相。

少年时代,我一度认为秦始皇南征北战灭六国推行帝制焚书坑儒惨无人道,后来才知道是他结束了几百年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开疆拓土,形成中国最基础的版图。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繁荣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民族大融合,我们也无法读懂秦以前的书籍。我当初不明白辉煌的秦朝为何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横扫六国的威武之师为何斗不过拿着锄头、镐头的农民义军,只能理解为暴政乱国。

后来我才知道,秦始皇将精锐部队全部派去驻守边防去了。其中,他派将赵佗镇守南方的百越,下了一道死命令:“南中国是中国的大门。如果他日中原有难,你不能北上勤王,你的使命就是守好南中国的大门。”当刘邦项羽攻打秦国时,秦国危难之时,赵佗望北痛哭流涕,非常想带兵北上勤王,却又担心百越动乱,因为秦始皇对他说过“秦国可以灭,华夏不能亡”。面对汉使的封王允诺,赵佗宁愿称臣,也不愿割裂封王,牢牢守着南大门,保全了中原国土的完整。

青年时期,我对乐不思蜀的阿斗很不理解,一度有“老子英雄儿傻蛋”的鄙夷之恨。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真正的献身。三国争斗,兵患连年。战争是自私的,牺牲的是最广大人民利益。在冷兵器时代,拼的就是人命。哀鸿遍野,处处白骨。公元年,赤壁战役后,东汉末年万人口一下子锐减到万。更别说此后还有无数次战争。在马背上长大、在战乱中成长的阿斗,看到太多的厮杀打斗的血腥场面,也看到太多离乱凄苦的家庭。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派兵来攻,阿斗主动投降,带着一些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受尽魏国君臣羞辱,还说:“此间乐,不思蜀。”让魏国彻底放松了戒备。装疯卖傻的刘禅以自污的方式,赢得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可是,谁又为他的这一大智慧大仁德点过赞呢?

21岁时背《长恨歌》,我不理解白居易为什么把史书指斥的耽于女色败国的唐玄宗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写的这么深情,后来才知道玄宗也是个勇武刚毅之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原来是个被埋没的书法家、音乐家。我也一度认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无为,以至自缢亡国,到后来才知道,朱由检原来是位生不逢时的有志之君,内铲阉党,北斗皇太极,南防起义军,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明朝,却被明朝往脖子上套了个结。

以前,我对著书之人怀有恭谨之心,因为能写的人非常了不起,他们能以文字传道明德。然而,如今虚夸浮躁的文章越来越多,争名夺利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漏洞百出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年轻时,偶尔会发点自己的意见,现在呢,尽管很多时候想表达一下自己意见,但都忍住不说了:人家一国之君都能乐不思蜀,我一凡人难道不能呵呵呵?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再看到不合自己价值观的书时,我便自觉戴上X射线眼镜去看,确实骨架好的,学习一下构造学,文笔可以的,学习一下文学色彩,这又有何难?

写作此文,并不是批判《尚书》。《尚书》中的人文思想是非常值得学习并研究的,从君臣交流中,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年前的部分历史,从中可以知道谦勉诚敬源远流长。孔子崇尚舜禹之德、文武之道,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德、中庸等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中华美德亦源于此。“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专一,允执阙中”“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惟民生厚,因物有迁”等闪烁着智慧的句子随处可见,今天依然散发着灼灼光辉。《尚书》中不少策文写得非常好,结构严谨,章法有度,放在当今依然是非常好的范文。

成王败寇。胜利者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书写历史的,总会树立自己听天命行正道的形象,对于过往偏颇,我们无法苛求。然而,我常常以敬仰的眼神穿越时空回看书写“崔杼弑其君”的那几个秉笔直书的史官。遗憾的是,这样的史官太少,正因为少,我们才能够透过那一丝丝的光去管窥历史真相。

向秉笔直书的史官致敬!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