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诗经三百,意在教人思无邪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第十四集*(本文共字,阅读大约8分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是《诗经》,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也就是取整数而言。《汉书艺文志》上也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在古代有专门采集诗的官员,为什么要采集诗呢?因为君王用诗来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而且来考察纠正自己的过失,这就是诗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说“一言以当之”;郑玄注“一言以塞之”,这个“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韩李《论语笔解》是讲“一言以断之”;朱熹《论语集注》讲“一言以盖之”。为了容易理解,这一个“蔽”可以作概括讲,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篇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一句诗就是“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诇》篇中的一句诗,孔子引用它总括了三百篇诗的意义。关于“思无邪”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理解。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里,引用的是《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说“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后面接着解释说:“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就是心里有了一个念头,能容纳这个念头,就叫思。接着他又引用顾宪成对诗的定义,解释说“诗者,思也”,诗就是思,思又是什么呢?后面接着解释说“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就是在心里,产生了一个思虑,产生了一个念头,用言语来表达就是诗。“思无邪”,按照这种解释的话,就是你的思想、念头,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另一种解释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中引用的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的一种解释,他认为“思无邪”的“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什么是无邪呢?他又引用了郑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的一句诗“其虚其邪”,考据结果认为“邪”和“虚”,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所以“思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因此,“思无邪”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无邪就是真情流露,这种讲法也很好。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这个诗进一步阐发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凡是《诗经》上的章句,善的能感动触发人的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个创也就是惩戒的意思。恶的可以惩戒人放纵的心志,使人的性情回归于正,而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这就是诗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有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惧,很少有人能达到中和的状态,“中和”怎么来解释呢?《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还没有发出来时,就是中的状态,但是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说怎么可能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呢?其实这个喜怒哀乐爱恶惧,全都是因为人心不正产生的,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状态,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更难去达到,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个和的状态。什么叫“和”呢?《中庸》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七情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都符合礼的要求,这个时候叫中节。用礼来节度它,使它恰到好处,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告诉我们,《诗经》中的话可以使人导归到情性之正,不偏离中和的状态。程子就曾说:“思无邪者,诚也。”什么是“诚”呢?对于初学人来讲“诚”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无私。为公而不为私,这就叫“诚”,这是对一般初学人来讲的。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也曾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什么是“诚”呢:“一念不生是谓诚”,就是你心里根本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才称为“诚”。很多人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状态,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境界,这就是“思无邪”,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由浅人深,初学者可以改恶从善,进一步再放下自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如果你因为这个理,执著这个理而伤害了情理,这个理也就不圆满了。所以人学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学会放下执著,放下执著才能达到本真天然的境地。宋儒范祖禹就说:“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学者”,就是学道的人,要想成圣成贤,一定要知道抓住根本,凡事能抓住根本,就能很简便地去实行,一旦做到豁然通达,就能举一反三,施用无穷思。中国古人做学问都是守约施博,术业专攻。虽然学得很简易,但施用起来却很广大。比如,汉代的五经博士都是专攻一门,一旦一经通达,便会经经通达。如果一部经不能通达,其他经也很难深人。后面他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为经的礼仪有三百,作为具体的礼仪有三千,儒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家也同样是如此,佛家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从事上来炼心的,说到底还是修心,修一个恭敬心。“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就是礼的本质。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恭近于礼”。只要你心存真诚就和礼很接近了。比如,你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自然不然就会轻手轻脚,谨慎戒惧,庄重肃穆了。所以“诗三百”用一句话说就是“思无邪”。“思无邪”一是指心念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一是指真情流露,这个就是思无邪。*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