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17章大德行之人,必然有四得全文

《中庸》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宗庙飨(xiǎng)之:宗庙,古时候天子、诸侯祭祀先祖的地方。飨,祭祀。之,代指舜帝。子孙保之:子孙后代保持不断,人丁旺盛。这里的子孙指的是舜帝的后代子孙。大德:大的德行。材:资质,本性。笃:深厚,此处指厚待的意思。栽者培之:栽植,培养。倾者覆之:倾倒,倾覆。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引自《诗经·大雅·假乐》篇。嘉乐,今本《诗经》里作“假乐”。“假”通“嘉”,意思为美善。宪宪,今本《诗经》里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德,美好的德行。宜民宜人,既有益于百姓,又有益于身在上位的官家。受命:指受天命为天子。

译文:

孔子说:“舜帝应该算得上是大孝之人了吧!他在德行方面是个圣人,在地位方面是尊贵的天子,在财富方面富有天下,人们在宗庙里恭恭敬敬地祭祀他,他的子子孙孙能够保持不断,福泽绵长。所以说,像舜这样有大德行的人,必然会得到他应得的至尊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丰厚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美好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健康和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世间万事万物,必然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分别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就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里说:‘高雅的君子,有着美好的德行,对百姓施以恩德,让人民安居乐业,同他一起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像这样的君子,上天也一定会保佑他,任用他,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他。’所以,具有大德行的人必定会受到天命的眷顾,成为万民之主。”

舜其大孝,德为圣人

俗话说:“百德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孝德的传统,在那些先贤大师身上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这些人都是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最了不起的圣者,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奠基人,孔子对这些人的赞颂,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一个“孝”字上。在《中庸》一书中,孔子对舜这样赞颂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国儒家的传统,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在我国古代文明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要把“孝”字当做金科玉律来对待,因为无论是内修外用,都离不开这个“孝”字。《中庸》的这一章中,就举出了舜帝的故事,以此作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证据。传说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血统高贵,但是经过八代人的血脉传递,渐渐也就流落到民间,成为一介平民。舜帝早期的生活非常艰苦,他的父亲是个盲人,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经常跟父亲和弟弟联合起来欺负他,甚至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尽管家人对他如此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以德报怨的品性,所以成为了历史上大孝的典范。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最根本的原则,不孝之人是要遭天谴的。然而,尽管人人都要对祖上尽孝心,但尽孝还是有大小之分的。对一般人来说,对自己的长辈很孝顺,平时很恭顺父母,对父母的供养也都做得很不错,这就算是尽孝了。然而这只是普通人的小孝,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孝。

那么,什么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大孝呢?那就是像古代帝王舜一样的孝,才称之为大孝。孔子赞美他说“舜也大孝也与”,就是想要表明舜帝为孝要高于平常之人。舜帝的孝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大孝,是孝之大者。正如文中所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舜帝大孝的具体内容。儒家的孝顺也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所谓的“非德不足以显亲,非贵不足以尊亲,非富不足以养亲”。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孝子,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你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那么你的父母、亲人都能因为你的德行而扬名天下。

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样的话:“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了不起、多有出息!这都是因为人家的家教好,才培养出这么好的儿子来!”表面上在赞美孩子,其实也是在夸奖其父母,父母因其子而得到了荣耀。此外,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会受人尊敬,你的父母也才会因你而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还有就是你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供养父母,如果你自己都是一个乞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父母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这样就连最基本的孝顺也做不到了,那就更谈不上大孝了。

如果我们能向舜学习,能够像他一样做得很圆满,对上能够光宗耀祖,让列祖列宗都能受到你的香火供奉;对下能够遗泽子孙后代,让子子孙孙都能够享受你的福泽荫护,这样的话就很了不起,就堪称为世间的大孝。虽然不敢说“德为圣人”,但有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无疑会对之心存敬佩。

《中庸》此篇中赞颂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舜帝之所以成为历代推崇的圣人,就是因为他的大德大孝,让他的父母长辈获得荣耀,并彰显于人世间;舜帝尊为天子,地位高贵,天子的父母当然更能受到足够的尊敬;而作为天子,富有于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舜帝当然是达到了“德以显亲,贵为尊亲,富以养亲”的大孝标准。另外,孔子还赞美他使“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列祖列宗都因为他而享受世世代代的香火供奉;而后辈之人的福泽也积累得很深厚,家业也可以代代相传,子子孙孙的口粮也得以保障。如此看来,舜之为孝,真可以称得上“德为圣人”!

(1)至圣孔子福泽后世——中庸做人

孔子(公元前?前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他又创办私学,招收并教育弟子。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至今仍然是人们了解儒家文化、孔子思想的必读内容。

孔子幼年时聪敏好学,20岁时学识已经十分渊博。后来,他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问更为精深。他0岁时已经颇有名气,打算走仕途,他渴望诸侯、国君能够推行仁政,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为此他积极奔走,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推行自己的学说,然而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在仕途上始终不能如意。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开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的方针,从而培养了无数的杰出门生。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其中更有十位是孔子得意门生,也是历史上彪炳千秋之人。这十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各有一定的造诣。其中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两人;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两人;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两人。这些弟子进一步推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死后,他的思想得以传承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与法家思想并驾齐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重用六国人才,因孔子九代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后来,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黯淡一时。

汉朝开国后,由于前几代君王均奉行“无为而治”,老庄思想盛极一时。儒家思想虽然在这一段时期有所发展,但仍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青睐。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接受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儒学成为国学,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

当儒学成为王朝统治百姓的正统思想,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抬升到“圣人”的地步,加封不断。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孔子被封谥“褒成宣尼公”,至唐朝则被尊为“先圣”“太师”,武则天封为“隆道公”,宋仁宗时封为“衍圣公”,西夏仁宗尊孔子为“文宣帝”,即使在蒙古统治的元代,也被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世宗则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后裔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眷顾和优待。虽然朝代变迁,但孔氏后人的地位始终没有受到影响。汉元帝时,孔子的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并赐二百金,宅一区,户籍迁往长安。成帝时由孔霸长子孔福袭封关内侯。这是孔子后裔爵位世袭的开始。

到了宋朝,历经五代十六国的混乱,宋朝统治者深感稳定政局的重要,进一步尊崇孔子,宣扬儒家思想。宋仁宗年间,册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为衍圣公,并在曲阜为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衍圣公府,衍圣公府一般称为孔府。自此以后,孔子后裔世袭衍圣公,前后沿续了八百多年。

孔子在《中庸》里这样赞叹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本人正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他的德行受到世人的景仰,人们建立各种祠庙祭祀他,孔庙遍布天下,享受世世代代的香火供奉。他福泽绵长,荣光照耀后世,家业代代相传,后代子孙们也得享荣耀。

(2)周文王仁义得天下——中庸政道

周文王,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被封为西伯侯,是商朝西部诸侯国的君主。姬昌在位50年,广施仁义,壮大国力,为灭商大业做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随后,太子发继位,是为武王,子承父志,终于灭掉商朝。周人感念姬昌恩德,谥其为“文王”。

姬昌执政后,用心治理自己的封地。那个时候,周的封地在岐山一带,由于地处西部边陲,故又称为西岐。姬昌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推行仁政之道,采取了很多有益于苍生社稷的措施。他鼓励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自行耕种,所收获的粮食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商纣时期法制严苛,往往丈夫犯罪,妻子连坐,姬昌经过深思熟虑,依然废除了这种不人道的法律。姬昌的这些政策,合乎历史发展要求,顺乎天道人情,农民家有余粮,劳动积极性增加,西周积粟极为充盈。

身为一方诸侯,掌管百里之地,姬昌深切地明白,只有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起到表率作用,百姓才能服膺,国家才会民风淳朴,百姓才能安定祥和。所以,在位期间,他积极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敬老人,慈爱晚辈,爱护百姓,礼遇贤才。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王朝来投奔的贤士,络绎不绝,为了接待士人,姬昌常常连吃饭都没有空闲。对于这些人,姬昌按照其才能的高低分别加以任用。如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先后归附。

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原本两人都是王世子,是继承国君的人选,后来因为互相谦让储君之位一事先后离开朝堂,在外隐居。听闻姬昌素有贤名,于是决定投奔姬昌。两人几经跋涉,终于到了周国。姬昌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两人也就留在了周国。

姬昌不喜奢侈,鉴于商纣王贪图享受、荼毒百姓的暴行,他认为如果一国之君欲望太盛,贪好锦衣玉食的生活,贪好住在高大巍峨的房屋里、睡在华美柔软的榻上,不仅会消磨个人的意志,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利于教化百姓。所以,姬昌生活非常节俭,穿普通人的衣服,吃普通人的饭食,还到田间劳动,简直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姬昌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国力日渐强大。

就在西周蓬勃发展之际,商朝的大臣崇侯虎听说姬昌推广德业、广招贤才的情况,认为他图谋不轨,就向商纣王报告说:“姬昌积累善行,推广德业,天下的诸侯都归向他,对您将是不利的。”商纣王听了起了戒心,就把姬昌招来,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并没有虚度时光,他潜心研究《周易》的原理,把《周易》的八卦增加到六十四卦,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周易》。他的美德善行,令监牢里的人都对他非常信服、景仰。

姬昌被囚后,西周的人纷纷动员起来,想方设法营救姬昌。他们知道商纣王贪图享受,就把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氏的三十六匹好马以及其他珍贵奇异的宝物敬献给纣王。商纣王收到礼物,非常高兴,说:“有了这么一个美女就足以让我释放姬昌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呢!”于是赦免了姬昌,并赐给他弓箭斧钺,授予他征讨邻近诸侯的权力。

姬昌经此一难,对商纣王的昏庸暴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商朝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西周理应肩负起替天行道、拯救万民的责任,于是积极积蓄国力,寻求灭商的机会。

姬昌广施仁义,结交诸侯,通过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赢得各方的广泛支持,以至于诸侯有了争议,都来找他作出公平裁决。

当时,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两个诸侯国的人,因为争田之事,久久不能解决。

虞、芮两国之君说:“西伯昌是有德之人,让他来裁定吧。”于是他们一起来到周地,到了周边境,见到耕田的人相互礼让田界,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尊重长辈的习俗;进入周都邑,看见男女走路的互相让道,百姓安和没有纷争;进入周朝廷,看见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

两国国君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自觉惭愧,互相讨论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所认为耻辱的事,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去了也不过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虞、芮两国的人互相谦让,自行解决了矛盾,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其他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西伯侯是德行高尚的人,应该成为整个天下的君主。”

诸侯一个个归心西周,姬昌也成为反对商纣几百个诸侯的盟主。当时,天下三分,周已占其二,商纣虽然仍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周文王却真正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的是,姬昌没能等到亲自发动对商朝最后一战的那一天,就病死了。他的继承人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将他奠基的事业发扬光大,终于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孔子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周文王正是这样一个大德大圣之人,他推行仁义,使天下归心,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周文王也因此备受后世尊崇。

()以德立业的西门子——中庸商道

西门子创始于年。当时,维尔纳·冯·西门子制造出全球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始,从而开辟了自己事业的新天地。自那以后,西门子一直处于全球电气工程和电子领域的发展前沿。

至今,多年过去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千变万化,很多知名的世界企业在变革的浪潮中被淘汰了,销声匿迹,西门子却始终屹立不倒,长盛不衰,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秉持以德立业的观念。

自公司成立伊始,西门子就把商业道德视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认为“成功即最好的广告”,只要产品的质量上去了,生产出了结实、耐用、人性化的产品,民众喜欢使用,西门子的知名度也就打开了。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唯有商业道德是可持续的,是可以一而贯之直到永远的。西门子人相信: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业同时也是最具道德的商业。

西门子严格要求各部门按照规定生产,不允许误差的存在,以次充好更不可能。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他们把自己的职业视为“天职”,认为自己是在为上帝服务,所以对工作得尽心尽力。在他们看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遵守企业道德、生产优质产品是与生俱来的义务。正是这种敬业的意识存在,使得西门子精益求精,生产、制造了很多优秀的产品。

西门子要求员工做事要符合道德规范,符合一切法规,开展业务时,要为自己的作为承担责任,绝不容忍任何人存在着任何不合规的行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西门子还积极鼓励自己的商业伙伴、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遵循同样高的道德标准,致力于负责任的行为。

记者询问西门子如何兼顾正义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时,他这样说:“我们坚持有道德的商业,因为只有道德的才是可持续的。这当然对非洲大陆适用,同时在每个国家亦是如此,道德在全世界都通行。我的职业生涯中在不同国家担任经理人,我发现那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同时也是最具道德的商业。”这番话恰是西门子重视商业道德的写照,也是西门子长胜不衰的诀窍。

中国虽然与德国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企业道德不渝的追求是相同的。至少在过去几千年里这样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信条,正是我国古代商人重德的反映。如战国时的范蠡、白圭、吕不韦等人,无不重视诚信,无不至诚奉守着商业道德。有些企业太过偏向了利益的追求,遗弃了对商业道德孜孜追求的精神,这种不正常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重拾并光大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道德精神,“中国制造”会走得更远。

大德之人四必得

中庸思想要求我们要像古代圣贤那样去尽孝于长辈,这也是人之为人其良知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效法先贤,做到了真正的那种大孝,就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人生其他的追求也就随之而来了。也许,这些东西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细想起来,也是我们尽孝施德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中庸》一书中给了我们极好的阐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就是说,那些能够真正做到大孝的人,一定是大圣大德之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得到的社会回馈,他的名声都会随之而来。而他的人生寿命呢,也会比一般之人更为长久,我们经常听人们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这一句俗语就是从中庸思想中得来的。传说舜帝活到了一百一十岁,正印证了这一俗语。

孔子非常赞赏舜帝的德行,认为他是位真正伟大的圣人,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舜帝为人至孝。正是有了这份大孝的圣德,所以天下的百姓才都心甘情愿奉他为君,愿意做他的臣子。试想如果舜是一个不德不孝之人,人们还会那么拥戴他吗?所以,行孝之人,必有大福。

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自然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这样的福禄还不够厚重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候天下间所有的财富也都是他的了。然而,真正的明君不会把一切财富占为己有,而是时刻想着他的百姓。他十分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既然百姓们愿意奉己为君,那么理应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大度无私的人是受人们欢迎和敬重的,舜就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才深得百姓的拥戴。有什么样的德行,也同样会有什么样的回报。舜帝让百姓们过上了富足和平的生活,百姓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等他百年之后,就会为他建设庙宇,每年都来祭祀。这样,他的功德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