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修身正心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所以中华文化,也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华夏文化、国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学科广泛而深入,具有丰富而灿烂的内容。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而亮丽的一个部分。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位德国学者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代,世界各大文明中出现了几位大智慧者,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导师。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印度的释迦牟尼,犹太人耶稣,中国的老子、孔子,等等。
何为智慧者?佛家将大千世界众生分为二类,一类是“明”,一类是“无明”。巧合的是,同一时期相隔千里之外的另一个文明的智者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是将众人分为“明”与“无明”两类。
“明”者,就是见到了宇宙的本原,见到了生命的真相,从真相上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人生存在的真正价值。了悟生死大事。
“无明”者,没有见到宇宙的本原,没有见到生命的真相,不能从真相上明白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人生存在的真正价值。不能了悟生死大事。
智慧者(或称为智者)就是“明”者。也是人们俗称的“开悟”、“得道”、“成佛”之人。聪明不是智慧。聪明是头脑的智力能力。聪明源于学习,智慧源于修炼。智慧是“形而上之道”,聪明是“形而下之器”。“无明”者,顶多只能算是聪明的人。
纵观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文化发展史,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传统伦理文化,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等。
其中不泛智慧者留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如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儒家的《四书五经》。这些都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精髓就包涵其中。
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间最灵、最贵的。“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人是人类世界的主宰,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所以,智者们把人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探索思考的中心主题,也就是把关于以人为本,人的立身之本,人的存在价值,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就等等现实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中心主题。将人性及人生的根本问题放在宇宙、天下的大系统里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智者们留下的文化经典中可以发现,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精髓可以概括为“守中”。
什么是“守中”?
“守中”一词,最早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原意是保持“虚”,即保持道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自我表现,没有自我分别心,所以,万物平等齐一。圣人效法天地亦如此。为什么天地能够不自我表现呢?你看天地之间就像个橐籥,橐籥的中心是“虚”。虚即虚空(或称寂静虚空、空、无)。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讲,虚空就是道心。道心是天地的固命本心。道生万物,所以,道心也是天地万物的固命本心。“虚”中“无我”,道心呈现出来的根本本质特征是无我,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守中”,就是保持道心。天地“守中”,保持着寂静虚空的无我道心,因此,天地无我,所以没有自我,也就不自我表现。正是因为天地保持道心,不自我,才能“动而愈出”,有无穷无尽的化育万物的能力。世人却相反,“多言”,喜好自我表现,结果是“数穷”,黔驴技穷,自己的能力很快消耗穷尽。由此可见,保持橐籥中心中正的寂静虚空,即保持道心,“守中”,才是正道。
“守中”,儒家思想的含义也是保持道心,即通俗所说的尊崇本心。“中”,在儒家经典里的意义也是指中心中正的道心。守:遵守,奉行,保持。“守中”,就是保持道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喜怒哀乐乃人之情,人之情未发之时,人保持的是固命本心。所以,中,就是固命本心。固命本心就是道心。道心、固命本心,就是天下的大本,即天地万物的本体,核心,根本。
“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之情由内而外发出来,就是心之意(心意,意念)。心之意保持着固命本心不易不变样,就是“中(zhòng)节”,即人之情与本心正好对上,情与本心保持同一,这种情形称为“和”,即情与本心相和。所以,“中和”,意思就是心之意与本心同一、相和、保持本心不易不变样,即“守中”之意。
“中庸”的含义也是“守中”,保持道心。庸,用也(《说文》)。“中庸”,意为中之用,也就是道心之用,即保持道心,“守中”之意。
“知行合一”(明?王阳明),意思是说行要和良知相合,一致,就是“中庸”之意,即“守中”之意。
中华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守中”之意。允:诚信。执:保持。厥:其。“中”,就是中心中正的道心。意思是要精深专一的保持道心。
“守中”的思想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传·系辞上》。道,太极,均指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道、天地万物同心,同源,同性,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表现,人的本心就是道心,故天人合一。只因后天被毁誉得失,私心私欲染污,本心迷失,本心沦为世俗人心。“守中”,就是要时时处处勤洗心,去染污,找回本心,保持道心,做个真人。
总之,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修身正心。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就是“守中”。“守中”,就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精髓。
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为什么以修身正心为核心内容呢?或者说,为什么智者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