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是啥意思,为何王阳明要特别提倡,说是

文/飞仙顾东桥跟王阳明先生探讨学术,他给阳明先生的来信说:近来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人心只顾追求外在知识,而遗忘了对内心的修养,虽然学问广博但不得要领。所以阳明先生您特意提倡“诚意”的说法,来针砭时弊,警醒病入膏肓的世人,实在是巨大的惠泽。阳明先生看到后非常感动,大有遇见知己之感。回信说:兄弟你洞见时弊如此深刻,也要跟我一同救世吗?我的心思,已被你一语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至于“诚意”的说法,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但是近来的学者把它看做第二义,所以我才专门指出其重要性,并非我本人的特别提倡。阳明先生说“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所谓第一义,就是最重要的意思,重要到不能像近来的学者那样把它看做第二义。而“诚意”的说法,古来就有,并非是他的个人创造,不是他本人的特别提倡,而是圣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提倡了。只是近来的学者丢掉了圣人的教诲,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的时弊。既然“诚意”这么重要,那它是什么意思呢?出自哪里呢?“诚意”要从《大学》和《中庸》讲起,它们原先都是《礼记》中的篇章。《礼记》内容博大精深,后来南宋的朱熹为了突出这两篇文章的重要性,把它们抽取出来,单独成书,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学》和《中庸》。《大学》有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是《大学》八条目里面的第三条,八条目之间是否有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呢,或者他们的顺序该是怎样的呢?朱熹和王阳明的观点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阳明先生则认为“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它是大方向,大原则,是最要的。《大学》对诚意的解析如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意,就是不要自欺,在思想的各个层面,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不自欺。还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讨厌恶意恶言恶行如同讨厌恶臭,喜好善意善言善行如同喜好美色,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不去。诚于中,形于外。小人作恶后,即使想掩盖也是掩不住的,别人看他,就像看透他的心肺一般。财富可以润饰屋子,德行则可以润饰身心,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品德润身使然。所以君子慎独而诚意。孔子的孙子子思则在《中庸》把“诚”的意思推而广之,认为“诚”是天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自然之道,是宇宙法则。而“诚之”是人之道,是人的修养功夫,通过“诚之”的功夫,可以达到“诚”的境界,通达天道,符合宇宙法则,回归人的本体。诚的本体自然如明珠般能够明照,是本性所有;通过明善,然后充实自己的善,以达到至善,这是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这是人道。所以“诚则明,明则诚”。如此说来,子思《中庸》的“诚”,就是孔子的“仁”,是老子的“道”,是佛陀的“佛”,是程朱的“天理”,是王阳明的“良知”,是宇宙万有的本源。鉴于“诚”和“诚意”有如何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所以阳明先生说“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是切中肯綮的。他跟弟子讲解《大学》和《中庸》时,有许多关于“诚”的论述。《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飞仙: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学习者,王阳明心学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