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据传是孔子门人曾子记录下孔子说的话语,作了注释,加上自己一些论述而成。原记于《小戴礼记》第四十一篇。宋代以前的文献,特别提到此文的不多见,看来在一个历史时期里,《大学》在经学里的地位并不显贵。北宋程氏竭力推崇此文,认为是孔子遗书,视为初学者“入德之门”,至南宋朱熹,将其单独列出,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随程朱理学兴旺,《四书》成为科举“圣经”,《大学》地位日盛,《大学》被公认属于“经”的范文。大学乃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学六艺,从王公贵族至庶人子弟皆然。小学所学“六艺”,具体内容各个时期所言并不完全相同,宋以后基本定为:文字、数术、五方、洒扫、射御、进退。属于识字、算数、地理等常识;日常生活基本技能;以及礼节等行为举止基本要求。传统社会将这些内容看成是“小艺”,故于小学学之。孩子长到十五岁,入“大学”,开始学经、史,内容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属“大艺”,故于大学学之。朱熹撰《四书》,不仅为《大学》作了详细注释,还写了《大学章句序》(相当于文章的前言)。在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七百余年中,开始学习经史者,多以《大学》为开篇文章,可见此文对经学发展的影响。朱熹的注释和考据,对后人学习儒家思想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在原文中补进了“格物”一章,认为原文缺失了这一章,但并无可靠考据,这一章实为朱熹本人杜撰,这种改变典籍原文的做法显然十分有害。朱熹认为《大学》应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属“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为“经”的部分,后面所有部分都是“传”,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传的部分都是对“经”的解释。朱熹继承程颐《大学》为“初学者入德之门”的观点,认为“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几乎不差矣。”《大学》作为学习经史的入门文章,文中提出了学习经史的纲领、步骤、目的;对于学习经史的学人,包括了品行、行为、价值取向、追求目标等要求多方面要求。《大学》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学习经史的三个“纲领”,以这三点为学习经史的“总纲”;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习经史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的实际内容,也包括了对儒生基本意识、品行、行为和价值标准、人生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可看作是儒家对弟子学习经史的六“方面”要求。《大学》对这些内容的论述,已包含了儒学主要核心的内容,但显得过于简要。同其他的经学典籍一样,《大学》对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概念也没有过多的直接论证和描述,只有一些“解释”,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显得过于“间接”。对正心、修身、齐家等概念,仅仅阅读《大学》原文来理解是不够的,需要对儒家观念有一定的全面了解。希望通过后面对原文的解读,给读者一些帮助。朱熹撰写的《大学章句序》(原文过长,非《大学》正文,不做全文抄录)开篇表明,仁义礼智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的“天性”中。并且,不同个体具备的这种天性的多少(或高低),也是先天决定的。“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这段话表述的很明确,秉承天意为君王者,乃是具备最多(高)这种天性之人。不仅君王是“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各种官职也是顺天意而设定,社会地位也为天意所定。“……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君王是秉承天意而立,当然就是君权天授。各种官职,也是“顺天意”而设。王朝的权力体系,皆可视为是按天意设定的。朱熹在这里表示的天命观念,是理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将这种天命观推向宗教化作为基础,提出一套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主张。《大学章句序》接下来的段落里,朱熹明确表示,儒家的天命观和社会结构、社会实践主张,就是所谓的“大道之要”,不懂得这层意思,而只会“记诵章词”,就根本不会懂得儒家思想。《序》的最后一个段落,朱熹将“天运循环”的“道理”用来为当时的皇权唱颂歌,在经历了历史的动荡后,终于出现了“宋德隆胜”的社会局面。吹捧的口气完全属于拍马屁。按照今天正常的价值标准,一个大思想家如此行为,确实让人起鸡皮疙瘩。●作者:莘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