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玉雕艺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推崇和玉器爱好者的青睐。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玉雕艺术独树一帜。同样作为视觉艺术之一,玉雕艺术所具有的历史地域性、人文政治性、材料的唯一性和设计制作的独特性以及包容性与其他视觉艺术门类相比更加源远流长和令人惊叹。玉雕艺术和京剧、国画、书法一样是中国独有的、最具民族性符号的艺术门类。有着多年的历史渊源,早期的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便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随之玉器被赋予神话的色彩,直至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玉器作为礼器被供奉,实用功能大量增加。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随着时代发展,制玉工艺不断精进提高,制玉工艺真正从诸多艺术门类中真正独立出来,玉器制作业开始真正兴起。玉器设计制作从石器中脱离,玉器的普世化和装饰性要求大大提高,伴随着雕琢工具工艺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玉石材料的要求更加挑剔。工艺方面出现了阴阳刻、浮雕、圆雕、镂空雕、俏色、活环、金银镶嵌宝石等技术,尤其是抛光工艺的提高使得玉器更加剔透、温润,艺术美感大大提升,直至今日,很多技术也一直在沿用和改进。和田玉作为众多玉石的代表,它洁白温润,散发着灵动的光泽而又不失内敛、低调、谦恭之美,深受皇家、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喜爱。当代玉雕承古续今,徐悲鸿先生说艺术应该“尽精微,致广大”。科技发展,工具的精进使得玉雕艺术发展飞速并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玉雕艺术包罗万象,它不同于西方的雕塑、绘画,玉雕中结合了很多艺术门类,融合了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篆刻、民俗艺术等,受到宗教文化、壁画、石窟等影响,出现了很多优秀生动的艺术作品,当代玉雕受世界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电影动漫人物造型。选料上,玉雕艺术对材料具有多重选择性,每一块原料都是孤本,具有不可复制性。玉石是天地精华,每一块玉石都具有独有的特性和变化,绝无相同。玉石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包罗万象的玉雕艺术对于技艺的要求更加独特,“切磋”乃“艺”也,这是一个高手之间相互博弈和交流的代名词,“艺”同样也是玉雕艺术的根本,其中包含了琢玉者的文化修为、审美以及想象力。琢玉之初,应先审玉,而审玉包含了对玉料的了解和预判、对设计题材的选定等,根据玉料内外的变化来决定雕刻内容主体与次体的构图形式。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判定下刀的位置与深浅的预留。“切磋”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在现代所表达的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切磋,当然也会包括技艺的交流。高手之间的交流更多的体现的是技艺、经验以及创造力。“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的互通,具体到雕刻中不单纯是描摹物象和单纯的模仿,体现的是艺人之间对于美的审视、理解、处理。这些建立在积累的修养之上,不可一蹴而就,切磋的心得体会积流成河方能有解,掌握各种物象元素,了解基本造型规律及物象结构特征,这是艺的基础。更高层次来说,要追求“艺”的升华,是要建立在审美修养之上的,比如说对于一个人物的描绘,他不是孤立的,之所以能称其为作品,其生命力是作者赋予的,人物主体、故事情节、背景出处、人物的神态动作赋予作品生命与灵魂,使其具有隐形的时空感,这样才会使其有“看头”,便可借古喻今,也可遇事明理、更可警已醒众,使其作品有内涵和耐读性,是作者传递观念的关键所在。“艺”是形而上的作品,是创作的无形本体。“切磋”所得,更需“琢磨”,这里的琢磨是要传达的实体,是“艺”的视觉外在,二者缺一不可。做艺本身不可纸上谈兵,要有技法和实战手段。“技”则指技法和手法、风格、节奏、技巧、构图、上色、打磨、抛光等,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因素。俗话说“熟能生巧”,说明了技术技能的提高,要达到炉火纯青,需要经历长期的练习和实操。其中,包括了对玉雕工具的使用,对机器的使用,对于原料的审视和掌握以及对于抛光效果的不同处理等,“巧可通灵”,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这需要对造型有深刻的理解。作品工艺能传递出神韵和灵性,是需要考量技法的。唯美舒缓的形体、弹性十足的线条、张力暴躁的体块,生动优美的韵律,还包括被夸张和变形了的整体与局部,甚至是被移植和嫁接之后的新的创造等,都是技术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技术层面要经久练习,做到“尽精微”,而艺术层面要博古通今,创造出新颖别致、外在美、内在立意俱佳的作品,向着“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思想目标奋力前行!做玉和做学问同似,“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文有文德,武有武德,做玉者,玉德为先,求学问要充实广大,做事情要极尽精微,既要熟悉前辈们的知识学问,又要不断认知开拓。小编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风格,要致力于“艺”达到广博厚重的境界,“技”达到精细微妙的深度,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