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误解,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上,只要有人与人交流的地方,就必然有误解的存在。
从语言文字被发明出来以后,便有了被深深误解的可能性。有的人听到读到别人的语言文字后,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因为投射的需要,他会无意识屏蔽掉很多客观存在的信息,只是选择性地看到对方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那个部分;有的人虽然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但是对其表达却心怀憎恶,或是因为攻击的需要把对方解读得很坏,以此释放心中的怨气;或是因为自恋的需要,通过“你是错的”,来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好的”。
误解几乎是很难避免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当你开口表达的时候,别人就会以自身的经验和观念,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对你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而在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误解必然会产生。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绝对化地说:被误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宿命。古往今来人们的交流发生过无数的误解,而未来还将继续发生。
这里随便说几个常见成语的误解——
比如,“中庸之道”很多时候被人误解,被看作是“和稀泥”。其实,“中庸之道”就是适中之道、理性之道、反省之道、宽容之道和常人之道。何谓适中之道?就是说话做事不走极端,需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方式。北宋哲学家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孟子也说“无过无不及”,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庸》原文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说,我们对喜怒哀乐需要持中状态,保持平静、祥和,但最重要的是对事情的判断不要失去理性。用理性来控制心灵和欲望,在忠于真相的基础上,做到客观、中立,不轻易受情感左右,这样的“中庸之道”,难道不是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吗?
比如,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用“相濡以沫”来形容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爱情,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两个人依偎在一起都快要死了,还不如找到最适合自己待的地方,忘了我吧,各走各路。还有“白头偕老”这个成语也被世人误解至深。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看到了那一个“老”字,却不知,最重要是一个“偕”字。我们见过多少全然无爱、只靠死撑的假面夫妻,没了那份恩恩爱爱,相对到老,其实不过是相杀到老。在漫长而难捱的“白头偕老”中,是无休止的互相伤害。这么相对泣血,一地鸡毛地过下去,夜半醒来,怎么想,都始终不甘心。但忍着忍着,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一转眼也就真的白头了。日落黄昏,老病相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只有互相关照最后一程,也不管什么“偕”与“不偕”了。如果“白头偕老”只是凑合着过,在只有磕磕碰碰,毫不欢愉的婚姻里,彼此折磨,放弃精神交流,忽略婚姻质量,同居不同心,这样的共同生活到老,不知有什么意思。
误解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语言的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日常用的语言中有很多概念没有被非常严格的定义,同时语言的运用总是有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关系,从而导致每个人对于同一个词语含义的理解是有区别的,这也导致了误解的发生。更何况,在语言的表达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利与弊等等的分歧,这就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于是,就有了荣与辱、褒与贬、歌颂与指责、膜拜与唾骂等等价值判断,宣告了心灵间战争的酿成。活在世间,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如同枪林弹雨一般,无法逃避,亦无从逃避。只要有人,只要有社会,只要有语言,这个现象就一定会永不消失,因为它们的存在必然引起交流的错位,交流的错位必然引致交流的无效和误解,即表达的无效和误解。
因此,所有的表达者都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当你认为你对这个世界多么重要,可以对全世界喊话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事实上你根本无法说服和打动所有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发生故事,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故事,眼中都有不同的江湖,你所描述和表达的那个世界,不一定是他见过的,所以他必然质疑你,也一定会误解你。解释,有时候确实可以消除误解,获得理解,然而有时候,别人也可能将你的解释理解成一种掩饰,从而越描越黑。当你急于辩解时,别人反而认为你在表达情绪,在倾泻愤怒,从你的表达中看不到真相,只看见情绪,所以自然也不会消除误解。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面对误解,一个人要修的是一颗光明之心、慈悲之心。消除误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时间。一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时间面前,是藏不住的。
虽然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每说一句话、每写一行字,都会有被误解的可能,但是,人还是要坚持表达、坚持交流,毕竟误解不是全部,哪怕有一个人能理解都算是欣慰、算是成功。正因为短暂,生命及爱才值得体验、记忆,正因为知己难得,才要向着大千世界、复杂社会、万千人群去不断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