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推荐 >> 儒家阻碍科学发展

儒家阻碍科学发展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60588/

现在网络上有些观点认为:儒家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我们从“格物致知”这事说起。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成了明清科举教科书。

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格物致知这一段,是历代众多学者争议焦点,相关文献文章也非常多,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容纳的,本文仅按个人理解进行梳理。

01“格物致知”最终目的

原文说是“明德于天下”,怎么理解?

“天”这个词在古文中有多个涵义:

一指苍苍者谓之“天”,头顶上这个茫茫荡荡的苍穹之谓也,即现代物理学的“天空”“天气”之义。这是“天”字最为普遍的含义。

二指最高神——天帝,天帝简称为“天”。

三指本体之天。是形而上的义理(哲学)之“天”,是本体—宇宙论的“天”,是生命的“天”。在儒家,尤指道德之“天”,即德性。

理、天、道、性、本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孔子“仁”,《大学》“明德”,孟子“四端之心”,《中庸》“诚”,阳明“致良知”,也是同样意思。

“天下”一词,在政治上,是“天下一国、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开放胸怀;在人生上,则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天,以心性为天地,强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欲明明德于天下”,是让天下人都能明白“明德”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圆满和解脱意味着什么,也是让天下人都能自觉、自愿、自发地步入德化人生,步入光明化、自主化、超越化、生命化、价值化的理想之境。

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人类理想的终极人生目标。

按某位名家解读为“一切为了现实社会的生活”,与其本义还是有偏差的。

02“格物致知”理论框架

围绕“明明德于天下”这个目标,《大学》格物致知这一段提出了理论框架。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要从治国开始;治国从家入手;齐家要从个人修身开始。落到个人。

如何修身?正心开始,最终落在“格物致知”上。

这个理论框架遵循了儒家“内圣外王”总纲领,从内圣到外王转化推进逻辑框架。

今天再读这段文字,第一感觉是严谨。

既然这套思想理论的落脚点和基本点都在个人身上,那我们就继续从人性需求出发进行推敲。

人性需求大致分为三类: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灵性需求。

对应人性需求的三大思想理论体系分别是:

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解决。

部分心理需求和灵性需求由生命科学体系解决。

“内圣”主要属于生命科学体系,而“外王”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

内圣到外王的跨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完全不同学科架构和思路,没有办法直接迈过去的。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本质上是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体系。

以孔孟当时所处年代及之前年代生产力水平、封建政治、社会文化及自身限制,让从小在“东方文化”体系里长大的儒家文化学者去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

就像今天让一个文化学者开发人工智能?

恐怕多少也是有些强人所难的,估计孔孟等儒家学者都要喊冤。

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似乎也没有人可以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体系内融汇贯通、自由驰骋吧?

以现在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目前都无法解决三个体系互补融合的问题,反而还有相互钳制、相互阻碍之势。

只要是人,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产力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局限。

这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学到的基本观点。

中西方几千年都无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又何必把问题症结归于某个学派?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社会,哪家学说成为社会主流观点,又岂是某个学派自己可以决定的?即使纳入“正统”,又如何保持原创?

明朝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写道:"及其(孟子)没而遂失其传焉",他说:儒学的传统,孟子以后就中断了。

就“儒家阻碍中国科学发展”这个议题,且不论结论是非对错,从逻辑上已经讲不通。

03明代“格物致知”实践

儒家没有具体给出如何"格物致知”的实操方法,后人只能继续探索。

明代有了些进展,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朱熹理学和王明阳心学。

明朝朱熹在《大学》于“传”之第五章下,给了他对“格物致知”的定义。

穷尽其一生,都在研究“格物致知”,让人敬佩。

这段文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从教育中所接受的观点。

朱熹观点:

“物”是与感官相对的外界事物。诸如形而下之事物、与感官相对之事物、纯客体之事物、时空内有限之事物、现象界之事物、实然(堕性)之事物等这类意思。

“知”是主观的、主体的认知功能,和依此认知能力通过五官所获取到的各种外界信息与知识。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经验知识”和“经验智慧”。

我们看看他格物的一项成果,他说他通过研究生物头部的朝向,弄明白了人、动物、植物的本质区别。

他说: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头)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能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他说:天圆地方。人的头是圆的,像天。脚是方的,像地。人直立在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所以能接受天地之正气,有知识,识道理。而其他动物足虽向下,头却向前而不向天,所以只接受了天地之偏气,只通得一路知识。比如乌鸦只知道孝顺(古人传说乌鸦能反哺),獭只会祭祀(獭喜欢将鱼排列在岸上,古人以为是在祭祀),狗只知道看家,牛只知道种地。而草木就更完了,头(根)向下,尾朝上,所以啥也不懂,乌漆麻黑。

显然朱熹也没有“格物”成功,朱熹观点在当时已经非常超前,但也有局限,其实也是现代人正在面对的困境:

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之考察,不是心性本明之觉,而是后天经验之解悟。这种解悟只能成就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之发明创造,只能成就外在的解脱,不能成就生命科学所言之内在的解脱,与儒者所追求的终极之“正觉”、“道德”、“明德”、“至善”之觉,相距十万八千里。

以我们现代科学在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研究为例,对于物质结构、细胞结构的研究已经到了超微的水平,穷尽了现代人所能的各种先进工具手段。

从原子到夸克,从细胞到基因序列分析,

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回答:

最原始的物质究竟是什么?人类生命遗传最原始密码是什么?

今日看到一篇最新新闻是:人类基因簇新序列发现,基因组遗传“暗”物质被发现。

再说王阳明心学。

十来岁就“格竹”,没有成功,还病了一场。

固然是直承三代君王与孔孟心性之学而来,是儒家生命科学嫡传正宗,对生命科学丰富与发展贡献巨大,但心学系统,只是直觉到朱子之学有问题,不对劲,但是不知道具体哪里出现问题了。

即使是天才王阳明,也实在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者之间不可相混,属于不同系统、不同架构和不同路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没有否定朱、王两位学家的意思,他们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依然值得后人敬重和学习。

就像前文中对于儒家观点一样,有些事情,一个学派是难以改变和左右的。

一个人,短短一生,在自己位置上,独创一派,流传千年,已非常人能比。

同为读书人,多些理解,多些肯定,也应知道一些不足并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

也没有必要否定中国人的思辨和实证精神。

这些翻翻英国李约瑟等人《中国科学史》相关著作,也不至于下此定论。

我们也要看到自己不足,但并不意味着要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百家帮扶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