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性都源于毛坯房

王阳明“格竹”的起因也源于此段。《大学》就是将竹子比喻成君子,来进行“格物致知”的。“格物”,格的是人,以人为物,是指对人的一种认识。王阳明“格竹”的失误,显然是没认识到物之本性,“格物”徒有其表。历史上还有一位人物,也是没学到格物之本。他就是子路,孔子最有个性的一位弟子,名仲由。

孔子曾经批评子路说:“仲由总是一副嘚瑟的样子,你到底是不是我孔门的人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登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孔子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发现有点过了,便改口圆场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能登堂,成器了也是不错的。

这段《诗经》大意:那些看上去很有学问的学子们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就像制作玉器一样精雕细琢,他们的样子都很庄严,又都大方有礼,他们都是地位显赫的学子(过去读书的都是贵族),他们的衣帽都很光鲜。这些有学问的学子啊,看过之后让人终生难忘。这句《诗经》里的“瑟”,本意是指身世显赫的贵族子弟,气势庄严、大方有礼的君子为学之风。

子路一介武夫,想学君子之风,我们却仿佛看到一个总是身系腰带、骑马佩剑、庄严矜谨、疾恶如仇的子路形象。孔子觉得子路有点过,说他是嘚瑟,看起来像调侃子路,但其实是用轻松语气提醒子路别徒学其表。没想到孔门弟子听到这话后就不尊敬子路了。(参考:《论语熙解》第11.15章)

人性是复杂的。人们都唾弃小人,但在实际的管理中是很难分辨小人和君子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组合体,一个人有的时候会表现出君子行为,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小人行为。每个人都做过错事,不懂事的时候更做过坏事,谁都不敢说他从没有做过不好的事情。所以,除非大奸大恶,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给人贴上小人或者君子的标签。一个人,无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别人与之交往,还是由于功利心的驱使与人交往,其实都是发挥自己影响力的行为,都是“惟民所止”。这两种行为都会造成一个直接的效果——让别人对你没世不忘(念念不忘)。

因此,这两种出发点,是无所谓褒贬的。又比如,养一只宠物,每天喂养它,跟它玩,它就会记着你,对你念念不忘,这个时候更无法用君子或者小人来评价这条狗了。虽然拿狗来作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说,对于大自然,人和狗是没多大差别的,这就是天道。

文明教化就像房屋装饰,属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范畴。孔子思想教人怎么处理文饰“装修房”里的人际交往,通过文明教化促使社会和谐,但永远不要忘了,人本质上仍属于自然界的动物,都源于“毛坯房”的本质。至于怎么处理“毛坯房”本质下的社会关系,则需要读《道德经》,向老子求智慧了。(本文节选自《大学中庸熙解》)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文化国防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易经“革故鼎新”卦

文宣运作底层逻辑易经三秘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