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笔者多年的观察与实践,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诵读抓起。要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讲究方法、讲究内容一步一步地递进,形成序列化、系统化,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实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幼儿园阶段
理念:运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年龄特性,即此时儿童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所以此时要不断提高幼儿的记忆力,与其让儿童记诵那些无用的广告词,还不如去记诵那些有用的东西。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读一句,针对注意力集中持久时间(8-10分钟)的特点,每念到8-10分钟,插入静定游戏;
课程设置:一天一课时或一周一课时;
教学的重点: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达成教学目标:对幼儿进行诵读教学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教育,可以让儿童早识字、早阅读、开启儿童智慧;做到了幼儿园与小学间更好地衔接。既培养了低龄儿童专注力、注意力,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初步地对儿童进行了早期的良好道德品质熏陶。
幼儿时期(含学前)主要诵读的经典:小班时主要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中班主要读《弟子规》《笠翁对韵》《朱子家训》等;大班主要读:《大学》《宋词三百首》《历代名诗》等。譬如读《弟子规》时,要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相关的内容讲解其中故事。
(二)小学低年级(1-2年级)阶段
根据经典诵读调查表明,经典诵读在中班到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掌握最快。其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儿童此时大脑就像似一张白纸,画上什么就是什么,教什么就学成什么;其次,此阶段儿童对多次重复不厌其烦。
《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易经》《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优秀部分应当从少年学习时期抓起,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中“加强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持久时间(一个周期为10-15分钟)的特点,教书育人,不但要传给孩子们知识,重要的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主要针对当前小学低年级中“思想与生活”中过于生活化课堂特征,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适时地拨出10—12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背诵接龙,从而使低年级的同学在生活常识中知道“义礼智信孝忠”的基本准则。特别如果有幼儿园的诵读基础,低年级的“思想与生活”课上的诵读,会很容易上路,而且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结合当前的生活对“泛爱众”“博爱之谓仁”等泛爱、博爱与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等相结合的教学,使之初步具备“换位生态共赢对话分享多元”的“爱”德育。
此时主要诵读的经典有:《弟子规》《大学》《中庸》《老子》《易经》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顺应儿童天性,不求甚解,引导兴趣。可大声朗读,也可配乐诵读,亦可采用先跟读→看读→指读→背诵;对于个别同学动作或记忆较慢的,也不要勉强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阶段,主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互动;也可能进行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带读让孩子做老师演员),以及播放磁带光碟,每天坚持听诵,而后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形式。这一阶段,一定不要忽视了音乐的力量,在听觉上,这一阶段可能是少年儿童音乐天赋激发的第二个黄金期。
(三)小学中年级阶段(3-4年级)
根据儿童这一年龄段对周围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