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踏歌从宽窄到中道节选作者蒋蓝

从宽窄到中道(节选)

如果说三千年成都是一本大书,那么宽、窄巷子就是它的装订线。

无论从建筑还是文化角度,成都正处于南北影响的交汇区。宽巷子、窄巷子曾经是清代“满城”辖地,旗人千里迢迢离开干燥的北国来到潮湿多雨的蜀都,难免滋生怀乡之思,修筑家宅时,他们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建筑兼有北京四合院气韵和成都城市民居的风味,形成独特的穿斗式房房相连四合院住宅,成为两种地域建筑文化融合的生动表现。有鉴于此,宽巷子、窄巷子虽是两条平行的巷道,却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年清政府调满洲蒙古兵二十四旗驻防成都,开始扩建少城,供满洲将士及家眷居住。这时的少城称为满城。城内以长顺街为主街,多条小街分列于主街东西两侧。辛亥革命后改满城为少城。少城在作家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描述,犹如是一个精神的原乡:“一个极度幽静的绿荫地区”,“是一个极消闲而无一点尘俗气息,又到处是画境,到处富有诗情的地方。”

宽窄巷子以前叫仁里胡同头条、仁里胡同二条。在一般人眼里,这两条巷子是差不多宽的,何以要加以宽窄区别呢?宽巷子旧时多为达官贵人居住,窄巷子聚居的是平民,显贵住的地方当然是用“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窄”了,于是成都民间有“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

少城的街道很像一只摊开的大蜈蚣,“将军衙门”就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身体,两边街道就像是百足。长顺街东面为左翼,共19条街巷;西面为右翼,共23条街巷。当时,满城的住宅面积不以亩分计,而是以“甲”计。一甲地,即是一名披甲军人应分得的一片土地。地之大小并不平衡,而是以所隶之旗为等差,其中马甲又略大于步甲,面积大的每甲有七八十平方市丈。但驻防旗人的家庭人口日益繁多,两万多满人拥挤在这狭窄的区域内,生存法则迫使他们设法自救。辛亥革命后,满城不再是禁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

宽窄巷子体现出来的建筑格局与生活方式,恰好体现出了伟大的中道精神。

一个人眼界的宽窄决定了世界的大小。一座城市胸襟的大小,决定了它的格局。事物体现出来的宽窄、高低、大小、明暗、侧正等等,不过是事物的单方面呈现。孔子的智慧来源于他对以往历史的总结,他不但看到了“允执其中”,还了悟到中道的高度。通过对此的继承与提升,孔子提出的中道精神,由此达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中庸不是毫无观点,不是和稀泥,更不是骑墙派。汉代学者早已经洞悉了中庸才是构成世界和谐的大秘密。大学者郑玄指出:“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也就是“用”的意思。《中庸》通篇所讲都是如何把握中道,如何在实际中使用“中”。由此而观,民国初年宽窄巷子的居民开始改造住房,同样深刻体现出了中道精神对建筑造型的潜移默化。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中国西部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至情笔记》和《豹典》《极地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等专著多部。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