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退为什么反而是天之道

在很多人的眼里,“退”是一种逃避,甚至消极的表现。

但在老子看来,“退”反而是一天之道,如在《道德经》中,老子讲“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雕像

那么,老子为什么讲“功遂身退,天之道”呢?

我们先看《道德经》第九章的原文,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为人处世的四大原则。

一是执持盈满,事情做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适可而止,先停止下来。

二是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三是财富太多,很难守得住,甚至可以说,非“退”不可守也。

四是富而骄,其实是人的通病,但是一个人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就很容易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老子雕像

正是以上这四大原则,老子才得出“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样的结论——事情若是圆满,就需要含藏收敛,这才符合“道”之规律。

那么,老子把“退”当成“天之道”,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探讨,即:

一、物极必反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中庸”应该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之一。

所谓“中庸”,就是行之中道,不落两边之意。

为什么不能落于两边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