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的境界提升

接着上回分解,孔子把我们带进实战的世界,把自己亲身的体验,无奈,通达告诉我们。当然,也可能是列子借孔子的口告诉我们。

孔子说,“náng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以前我《诗》《书》,整理礼乐,准备用它来治理天下,留给后世,让人们在太平盛世中感受生活的甜美,不仅仅是为了修养个人,治理鲁国而已。我想让我做的事情对全人类所有人都有用。

“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但是鲁国的君臣礼乐崩坏,一天比一天差,等级秩序都不讲了,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下滑,人性都丧失了,父子兄弟手足相残,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淡薄,本来想让生命越活越有尊严,现在越活感觉越倒退。

“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我的理想,所作所为在鲁国,在我的家乡,在当下,在我活着的时候,都不能够起到作用,更何况天下和后世呢?未来还有希望吗?

“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我才知道《诗》《书》《礼》《乐》用仁义道德来拯救这个世界是不行的,它无法治理人心的混乱,无救于治乱。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又没有找到改革的方法,这就是乐天知命产生忧愁的原因,一个人能力越大,所担当的就越多,所忧愁的也越多,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都是有局限的。(不是古代一般人的乐和知)

“虽然(即使、纵使)我得之矣,”我明白了,我大彻大悟了。

“夫乐而知者”,如今的乐天知命的人,并非古人所谓的乐天知命,古人的乐和知是什么样的呢?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生命到了最高处,(无所谓,快乐不快乐,知道不知道)无所谓快乐,也不追求快乐,无所谓知道不知道,就好像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大智若愚一样,是“真乐真知”。

“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所以没有什么不快乐的,没有什么不知道,没有什么不忧愁的,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需要经历不同的事情,诗书礼乐觉得没用,万一以后有用呢,用不着抛弃,现在需要改革的,说不定以后又改回来了,为什么还要改革它呢?

这三个境界在佛家表达得很清晰,颜回的乐天知命,佛家叫罗汉,孔子的乐天知命(忧这个层次),佛家叫菩萨,最后大彻大悟后的无乐无知,佛家叫佛,是真乐真知。这三者的功能有什么区别呢?印心宗的王襄陆,元音老人的师傅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什么叫罗汉呢?比方前面有一个陷阱,罗汉可以清醒地感知到,不受欲望的迷惑,绕过去逃离危险,一般人深陷俗世,有害而不知,有迷而不醒,罗汉就是“自了汉”,能保证自己不受伤,菩萨比罗汉高一层次,他能感知危险,也能不受伤害,但是他多了一层怜悯,看到陷阱里的大众,他会感同身受,宁可犯险,也要把大家拯救出来,所以免不了忧愁和受伤。法华经里有一位常啼菩萨,一天到晚在哭,悲痛世上众生痛苦不能觉悟。而佛有觉知,也有能力,才能普度众生,自己也不受伤害,说到这里。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孔子把心法给颜回说了之后,颜回有些悲喜交集,向北面跪拜说,我懂了,我也明白了。

“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出来以后把自己得到的答案和子贡分享,子贡的领悟能力弱了一些,同样学习的人,感知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能想到,但做不到,有的能做到,但想不到,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听不懂,不理解,还要回家思考,而且思考得很过分,“淫思”拼命研究,不睡觉,不吃饭,七天瘦成了皮包骨。

“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颜回心疼师弟,又去讲了一遍,直到子贡也悟道了,乃反丘门,又回到老师身边,弹琴,唱歌,吟诵,读书,一辈子不懈怠,官都不做了。

以前讲《中庸》的时候,讲过李翱和药山禅师的故事,药山的师傅是石头希迁,希迁的师傅是六祖慧能。李翱是韩愈的侄儿,写过一篇《复性书》,被列为唐宋十大家之一。当时任礼部郎中,桂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检察院院长。去拜访药山禅师,想让禅师到他家接受供养,侍者给坐在树下看经书的药山禅师一说,禅师X风不动,照常看经。李翱在旁边等了很久,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愤愤说:“见面不如闻名,我听到你的名声前来拜访,现在感觉还不如不见。”药山这时开口道:施主何必贵耳贱目呢?你为什么相信听到的,而不相信看到的呢?一听这话,李翱马上拱手道歉,并请教禅师,“如何是道?”药山往上一指,往下一指说:“懂吗?”“不懂”禅师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后来李翱欣然有得回去做了一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