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古代教育家的思想

古代教育家的思想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教育家的——思想,

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也是异常丰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学有所得。

其一,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求知的起点;思考是学习的深人,智能的开发。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提出了学思并重的主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还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复,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把学与思看成求仁的重要手段,强调先学后思,学思并重。《礼记·中庸》则把学思并重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孟子更强调思考,因为在他看来,不重视思考的学习免不了上当受骗,所以,他劝告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朱熹对孔孟的学思并重主张更是自有一番解释:“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臲诡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梢,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大全·学规类编》)朱熹还在其读书法中进一步强调读书致疑的重要性:“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

黄宗羲画像

黄宗羲提出了深思穷源的主张。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深湛之思,贯串三学”(《南雷文约》卷四,《寿李杲堂五十序》)当然.思必须在学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黄宗羲特别强调学习原始材料,“夫穷理者.必原其始;在物者,必有其因。”(《南雷文约》卷三,《获麟赋》)“经文错互,有此略而彼详者,有此同而彼异者,因详以求其略,因异所求其同,学者所当致思者也。”(《南雷文案》前集,《万充宗墓志铭》)所以,他主张面对广泛的材料,学习又要通过深人思考,以补充遗缺,考证疑难。崇尚唯物主义思想的清代教育家王夫之也提倡“学思相资”、“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正义》卷六)在他看来,只有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两者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才能真正进步。

其二,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进一步解释为:“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为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始,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曰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朱子全书》卷十)所以,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只有经常温习,才能融会贯通,求得新知。“学是未知而求知的工夫,习是未能而求能的工夫。”(《朱子语类·论语二》)朱熹认为要求得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而要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又只有靠经常性的复习和练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从练习中获得转化知识的能力。

朱熹画像

其三,由博返约。古代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习的广博与精约,认为博学是精约的基础,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归纳各种知识成果。孔子就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论语·雍也》)孟子更是明确指出学习不仅要博学,还要善于由博返约:“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朱熹本人就是一个既博览群书,践履万事,又专一精深的学者和教育家。朱熹特别提倡博学,他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朱子语类辑略》)他还以盖房子为例说明博学的重要性:只有“阔开基,广开址”,才能盖起高楼大厦。与此同时,朱熹又强调博学不能“杂而无统”,应该“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谨严”。(《朱文公文集》卷三)所以,他比喻说读书如吃饭,一味贪多反而嚼不烂,影响消化吸收,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朱熹竭力倡导先博后约,博专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