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大争之世,天下分裂。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之间延伸出了众多学派,这些学派大多为统治者服务,比如使得秦、齐、魏、楚崛起的法家,尤其是秦国,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利用商鞅变法,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后期可以左右中原局势的大国。此后直到秦始皇统一的前年,一百多年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秦国崛起之前的国家,其中也不乏儒家的影子,最开始的鲁国、再到魏国的西河、后到齐国的稷下,皆有孔孟的身影,其他类如兵家,阴阳家,道家、墨家这些当时还算著名的学派,即使在当时表现也非常一般,遑论后世影响,所以对于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学派,其实主要就是儒家和法家,接下来我们横向纵向对比一下,这两个学派到底谁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法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
这时期综合来看,法家的影响力要大于儒家。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前面也提到过,其中有四家因为采用法家的一套变法,称雄于当时。比如率先崛起的魏,魏文候利用李悝变法、吴起强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国,西却秦国,东压齐楚,团结韩赵,彼时魏国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到了魏武侯时期,吴起来到楚国,与楚悼王明君贤臣谱写了一时佳话,短短五年,就使得彼时之楚,天下威服,诸侯畏惧。这其中主导变法的吴起,同样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法家的高光时刻是之后的商鞅变法,商鞅由魏入秦,短短二十年,主导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这直接为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商鞅也因功成为秦国的第一位大良造。
秦国统一后,继续使用法家的严刑峻法管制六国遗民,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重农思想,影响后世几千年。特别是耕战制度,忙时为兵,闲时务农,使得国家成为战争机器,也是秦国国力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
但同样的因为秦国在统一后,采用法家的严刑峻法管制六国遗民,相对激进,短短十几年时间就使得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可以说这其中,法家的因素不可谓不大。
春秋之后的大一统时期-逐渐明朗
而之后崛起的两汉,正是吸收了秦朝灭亡教训,休养生息,除了开国初期,采用了一段道家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成为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
之后到了宋明时期,更是在儒家的基础上,更是延伸出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表面上是另一种学说,其实也是儒家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也有诗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里的仲尼就是儒家的先师-孔子。
那么造成后世儒家一家独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镜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保守与激进之争,中国历史时间存在更久的治世肯定相对需要保守。首先就是一相对保守,二相对激进。分别对应儒家和法家,儒家的中庸(保守)正是秦汉统一后,历代统治者所需要的。这和俗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发展和安定,肯定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更需要安定,例如年以后,统治者未必不知道和西方的差距,但还是维持统治,并没有大的变法就是如此。
儒家的“性善论“更能教化百姓。“人之初,性本身“,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里,一直充斥着我们的同年,单纯,为社会发展努力做出贡献,这正是安定最需要的东西,事实也如此,经过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的顺从和乐观勤劳扎根在了骨子里。
王权不下县的古代,肯定需要善良风俗来引导。在古代,人的身份通常被定义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相应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类如如今的省市区县,对应古代的州、府、县。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山高皇帝远,一些制度法律很难管制到,大多约束主要靠地方宗法,但是宗法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又很难约束到方方面面的东西,所以还是靠舆论和风俗去管制这些朴实善良的百姓。舆论和风俗怎么形成?读书人引导,四书五经各种普及等等之类的,这些都是儒家的一部分。
也因此,综合以上,儒家的在治世的适用性比法家强太多,上到统治者,下到普通百姓,无不采用儒家的一套学说。
所以后世影响儒家超过法家数倍,不是完全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