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学演义》后记:中华文脉之“射思”
《中庸》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君学者是以射思远古——
中华文明肇始三皇。
天皇发明数字,推算天干地支;地皇定三辰,分昼夜,明日月。人皇伏羲定阴阳、画八卦、绘书图、造甲历,以之与天地沟通;伏羲与女娲夫妻而造人,人有三性,曰神、人、兽。
后有炎黄,为通神之人。炎帝神农,驯五谷为养,尝百草为医,制耒耜为农,作陶器善生,立市廛以交;作五弦以乐;削木弓以威。黄帝轩辕,妻嫘祖以织,制衣冠以礼,建舟车以远,制音律以准,与岐伯论医。炎黄合力大败蚩尤,为子孙搏得赤县神州,利中华先民生存繁衍。
黄帝封禅于泰山,合天下部落;命仓颉造字,以字形事、寓意、通道,以字成文,以文化育天下。
后有尧舜禹三圣,尧、舜为贤,禹重能。禹以后,夏商周,家天下三朝。夏重技工,修水利定九州,青铜工业始发;商重商,以青铜器和丝绸交汇天下财富;周重文,文王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作《易经》为华夏传大道,周公循大道制“六艺”以教化子孙,制礼法为士民有所遵。
至春秋时代,天子习道渐衰,衰而不作,王权渐失,使五霸尊王攘夷。因周王室内乱,典籍散失民间,天师老子忧大道失传,将《易经》传与孔子,孔子作《十翼》传曾子,曾子作《大学》传孔子教学之道,教子思,子思作《中庸》传孔子君子之道,并与老子圣人之道相通,以成君学。至战国时代,孔门之徒未得道者演变为儒家诸子。
老子归隐前,凝学易通神心得,作《道德经》五千言传关尹子,以继圣人之道。至战国时代,化为兵法、捭阖术、修真三派各家。
墨子受孔子启发,精研古籍并在工技实践中得以通神,作《墨经》传物之道,用于政治实践而创建墨家;用于逻辑辩论创墨辩逻辑,启发杨朱成矛盾逻辑,再启发名家成辩证逻辑。
法家集各家之末即儒之法、道之势、名之理、墨之力而成权力之术用于政治实用。至秦,陷于刑名,律为至刚,焚诗书而致《六艺》失传,断通往大道之“桥”,惟此为恨。
上万年大道传承,三百年百家争鸣,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