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周易》的作品,历来都推崇易传十翼。因为那是最早解释《周易》的作品。
然而十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从宋代以来众说纷纭。
好在我们幸运地看到了郭店楚简的出现。
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上,有两段关于《周易》的解释,可以说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证据最为确凿的易传。
它们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年的战国末期。
那么,这两段文字,究竟透露了《周易》的什么秘密呢?
不妨细细读来。
一、《六德》与《周易》
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名为《六德》的作品中,提到了《周易》。
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谗谄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六德》
从这段记载里面我们可以提取出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这篇文章的作者,毫无疑问属于思孟学派(有关这一点,学者多有考证,此不赘述。)在先秦时期,子思一派学者研究《周易》,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所谓的易传十翼,大多也都是出自子思学派之手。
第二,对于子思一派的儒者而言,《周易》是和诗、书、礼、乐和春秋五经相提并论的六经之一。也就是说,最晚在战国晚期的时候,《周易》已经被子思门人视为孔子所治的经典之一。记载了大量子思言论的《礼记》中,同样把《周易》列为与孔子有关的六经之一。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
连《庄子·天运》也跟着说: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段话,过去被一些人认为是战国以后的人伪造的,但郭店楚简证明了,孔子与六经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是孔子嫡孙,陪伴孔子度过了晚年,孔子“老而好易”的传说,就是从子思开始流传出来的。
第三,《六德》里面说的“易”,绝非某些人认为的卜筮之术,而就是特指《周易》一书。当“易”和“诗书礼乐”相提并论的时候,这个“易”必然是特指《周易》一书,最面确凿的证据就是帛书《要》里面的记载: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後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遍,难以致之。
这段文字既说到了“诗书礼乐”四经,又说“易之为书”、“损益一卦”,可知百分之百是在说《周易》!
二、《语丛》里面的易传
在郭店楚简中,还有一篇《语丛》也提到了《周易》。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郭店楚简《语丛》
这段论述,同样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并列,分别指出了六经的主要功能。
这与《庄子.天下》中对于六经的论述非常相似: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可见,《庄子》一书中将《周易》列为六经的做法,与思孟学派如出一辙,只不过,《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侧重的是《周易》中的天道,也就是帛书《要》中孔子所说的:
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
相比之下,《语丛》对于易的总结就更加全面: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这段话,放在思孟学派的体系下来理解,就是认为易的主旨,相当于子思所提倡的天人之道——“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
三、再论子思作《周易》
郭店楚简的面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最晚在战国晚期以前,《周易》已经被子思一脉的儒者尊为六经之一。
孔子读《周易》的传说,同样也是从子思一脉儒者开始流传出来的。
但是,我们已经举出无数例子证明,《周易》卦爻辞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春秋之前。
不论是卦爻辞的用字、用词、用典、用韵还是作者所运用的天文历法知识,无一不在证明这一点:
《周易》的卦爻辞百分之一百万是战国时人写的。(大量证据请看本号系列文章)
这就意味着,孔子绝对不可能读过《周易》,他晚年读得韦编三绝的易,很可能是得自宋国的易书《坤乾》。
所以,《周易》卦爻辞唯一可能的作者,就是陪伴孔子度过晚年的子思。他在孔子研读《坤乾》的基础上,把这部古老的卜筮之书改造成了一部天人之书。
这部书里最高的品德“孚”,正是子思的天人之道——“诚”!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