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卜筮之书?
这是两千多年来对《周易》最大的误解。
从一开始,《周易》就不是用来卜筮的!
《左传》里面那些用《周易》来卜筮的例子,全部出自一个完全读不懂《周易》的巫史,是为了卜筮生编硬造编出来筮例,和当今流行的各种励志鸡汤一个模式!
《周易》一书,从头到尾都是在反对卜筮——不信?看看书中对于吉凶的定义就知道!
一、吉凶之门
《周易》里面出现了大量卜筮常用词。
吉、凶、亨、咎、贞、悔……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词在卜筮之书里面也是高频词。
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是卜筮专用词。
更不能说明它们的意思与卜筮里面的用法相同。
但凡我们认真点读下卦爻辞,就能知道《周易》里面的吉凶等词语,不论是含义还是用法都和卜筮之书大有差别!
以损益二卦为例,这两卦被视为《周易》的“吉凶之门”。
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察也,吉凶之门也。——帛书《要》
不妨看看看这两卦对于吉凶的描述。
《损》的彖辞第一句,就是
有孚,元吉。
可见“有孚”是“吉”的必要条件。
《益》卦的最后一句,则是:
立心勿恒,凶。
可见导致“凶”的原因是“心”中没有“孚”。
可以说,“孚”,是决定吉凶的唯一标准。
有孚,则吉。
无孚,则凶。
孚,在每个人心中,取决于每个人的立心之道,与任何外在的祸福毫无关系。
这怎么会是卜筮之书?
这怎么可能是卜筮之书!
二、有孚在中
我们说过,《周易》一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孚”。
“有孚”一次,在《损》《益》两卦中竟然出现了四次之多。
有孚,元吉。
有孚,中行。
有孚惠我德。
有孚惠心。
这些“孚”,实际上就是子思在《中庸》里面提倡的天人之道——诚。
诚信之德,在子思的五行学说里面位居中央,是谓“中行”。
《中孚》这个卦名,同样表明在《周易》作者眼中,孚是属于五行之中的德行。
“中行”一词两次出现在《益》卦繇辞里面,同样体现出作者以“孚”为五行之中的德行。
可笑的是,郭沫若居然把中行当成了晋国的中行氏,完全罔顾卦爻辞的整体解释!
殊不知,孔子早就把中行当成了中庸之德来解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三、子思作《周易》
我们反复说,《周易》卦爻辞的作者,正是孔子的嫡孙,《中庸》的作者,子思!
这也意味着,《周易》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儒家经典,不论是从作者身份还是从写作目的来说都绝对不可能是为了卜筮。
因为各种易传已经假托孔子之口,表露出作者对于卜筮的态度。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尔!
如果孔子当年确实曾经读过易,他读的也必然不是《周易》,而是充满了卜筮之书《坤乾》——也正是因为这个遗憾,所以陪伴孔子度过晚年的子思,才有了继承孔子遗志,把卜筮之易改写成一部德义之书的想法。
于是,《周易》这部中华文明精华于一身的经典诞生了。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