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的圣人是什么意思答案就在周

《乾》卦的用九繇辞说:

见群龙;无首,吉。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小象》是这么说的: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句中出现的“天德”,暴露了《小象》作者的学派归属,同时也暴露了《周易》作者的真实身份。

不信?

不妨细细读来。

一、子思与“天德”

“天德”一词,是子思首创。

子思之前,没有人提出过这个概念。

子思之后,所有人都接受他的观念。

在《中庸》一书中,子思写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子思认为,唯有至诚之人,才是具备天德之人。

子思之后,对子思颇有微词的荀子也认同他的观点,认为至诚之人才具备“天德”。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荀子》

同样,把“诚”字提高到如此至高无上地位的,子思也是第一个。

子思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诚”摆在如此高的位置。

子思之前,从来没有人给“诚”赋予这么丰富的含义。

子思之后,“诚”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天德”。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子思《中庸》

二、子思与易传

如果说,《周易》本经的作者还比较难以论定的话,易传《小象》的作者则是确凿无疑的子思门人。

因为文中提到的“天德”,是思孟学派独有的定义。

子思,是第一个把至诚的天德之人定义成“”圣人的!

子思所作的《五行》中,把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称为五行。

其中,五行里面至高无上的“圣”这个德行,实际上就是诚,或者用它的同义词“信”来代替。

唯有至诚的天德之人,才能够称为圣人。

郭店楚墓出土的思孟学派作品《天降大常》中就说:

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何?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文中所说的那位提出“圣人天德”的“君子”,毫无疑问就是子思本人!

子思的思想,不仅在《小象》中处处可见,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易传中也随处可见。

比如《大象》的“君子以经纶”,直接引用的就是子思在《中庸》里面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三、子思与《周易》

《小象》为什么说“天德不可以为首”?

因为它解释的“群龙无首”这句繇辞,实际上就是《乾》之《坤》。

其《坤》曰:见群龙。——《左传》

六爻纯阳的乾卦全变,就成了六爻纯阴的坤卦。

唯有至诚之人,才能如此变化,从至阳至刚变成完全相反的至阴至柔。

这就是荀子所说,至诚之人“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同样,思孟学派的《天降大常》里面则说,一个具备天德的圣人,其特征表现就是“顺天常”。

什么是天常?就是乾卦所象征的无往不复的天行!

什么是顺?顺是坤卦的本字!

乾卦用九,就是《乾》之《坤》,顺应的是那无往不复的天行。

强调“反复”的思想,在《周易》原文里面同样可以找到。

反复其道。——《复》

无往不复。——《泰》

《天降大常》又说,圣人天德,首先要“慎求之于己”。

所谓求之于己,就是子思及其门人反复强调的“反求诸己”、“反身修德”。

思孟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更是直截了当说:

反身而诚。

复者,反也。

《周易》里《复》的卦名,直接就把子思的至诚之道当成了卦名。

巧的是,“复”与“孚”相通。

孚者,诚也。

《周易》里《中孚》的卦名,直接也把子思的至诚之道当成了卦名。

不仅如此,《周易》一书通篇都在强调着“有孚”。

心中有孚(复),就能够见天地之心。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彖》

心中有孚(复),才能够见“天德”。

所以,《周易》的作者,除了子思本人还能有谁?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另外,本号作者郑重声明:本号所写一切《周易》有关文章,均与星座命理运势无任何关系,作者创作领域为星座领域乃系统自动判定且无法更改,感谢系统全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