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志·经部(全二册)
编著者:张宝三著
定价:元
ISBN:-7---0
出版时间:-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宋至清代经部古籍善本共种的目录及书志提要。书中配有珍贵书影,每篇提要不仅详列该书作者、卷帙、版本、序跋、凡例、版框、行款、名人校跋及附录等信息,对作者生平、每卷内容及序跋凡例内容等均作介绍,尤其对该书版本始末、递刻情况有详细介绍和考证,并有海内外各大公藏机构收藏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重要古籍目录的著录情况,递藏印鉴、名人批校、扉页牌记、纸墨字体等义项的详细介绍。书后附有书名、作者拼音及笔画索引,印主名录等。本书内涵丰富而详尽。它综合了所有目录版本学研究、鉴定需要的信息,其著录义项详尽、著述与考证丰富严谨,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了所有想从书中了解的信息,即使未见原书,也能了然在胸,是一部难得的目录版本学参考书。此书历时十年,经由作者数次往返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查阅、考订古籍原本,所录各书相关信息又经打磨完善,内容翔实,体例严谨。
作者简介
张宝三,台湾省云林县人,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台湾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8-.7)、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6-.9)、芝加哥大学(.8-.7,.8-.2)等校访问学人,美国傅尔布莱特基金会奖助资深学者(.8-.5)。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著有:《东亚〈诗经〉学研究》()、《五经正义研究》()、《东亚〈诗经〉学论集》()、《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编有:《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録—中国古籍篇》()、《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本汉籍篇》()、《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文台湾资料篇》()等书。
本书书影
序言
近日獲悉張寶三先生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書稿殺青,付印在即,我難掩内心的欣喜。撰寫這部書志的工作始於年。記得是年八月,時任中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的張先生得到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和其他有關方面的資助,來本館開始一個爲經部中文善本撰寫書志的項目。從此,周一至周五善本開館之日,張教授輒多來館提書閲覽,暑去冬來,物换星移,在近乎十九個月的日子裏,不曾有輟。年初張教授返臺後一直忙於教學與研究,書志的寫作時有斷續,至今歷經十年,終於完稿付梓,怎能不爲之欣喜?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始建於年。是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聘請青年學者顧立雅(HerrleeG.Creel)先生來芝加哥大學開設中國研究項目與課程,此爲東亞研究學科(時稱遠東研究)在芝大之發軔。顧先生到芝大教書的同年即創辦了遠東圖書館(今東亞圖書館)。
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的主要來源有四:一是建館之初的系統採購。顧立雅在年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到一筆五年的購書經費,通過有專門爲海外圖書館服務業務的北平大同書店,採購了大量中文圖書。—年間,顧立雅到中國訪學。期間,經大同書店協助,就一次性購買了近七千册圖書。這些建館初期的採購包括大量綫裝古籍,特别是地方志。這其中就不乏明代和清初的善本。二是從芝加哥紐伯瑞圖書館(NewberryLibrary)收購的勞費爾二十世紀初在華考察(expedition)期間所購圖書。貝托爾德·勞費爾(BertholdLaufer)是在美國聲名卓著的第一代漢學家。—年間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FieldMuseumofNaturalHistory)先後任亞洲民族學部的助理主任和亞洲人類學部的主任。勞費爾在—年間去中國考察三年,爲新組建的菲爾德博物館亞洲民族學部搜集購買藏品,同時亦受芝加哥兩所私立研究圖書館之托在中國搜求購買圖書。其中,勞費爾當年給紐伯瑞圖書館購得的一千多種兩萬多册圖書中的大部在—年間轉售給了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這批含有中、日、藏、滿、蒙古五種語言圖書中的大部分爲中文古籍,包括許多善本。三是老館長錢存訓先生主持館務時期不斷採進的。錢先生是國際著名的中國圖書史、印刷史專家。年受邀來芝大做中文編目。年被聘爲遠東圖書館館長,主持館務一直到他1年退休。據錢老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間,清刊本以平均每册十餘美分,明刊本也不過以每册二至四美元的價格即可從中國臺灣、香港,以及日本等地購入。四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收購的李宗侗先生的部分藏書。李宗侗是清末重臣李鴻藻之孫,曾任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及故宮博物院秘書長。年隨故宮文物遷臺,後爲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錢老與李氏相識。所購李氏藏書除明清刻本外,還有一些清代稿抄本。
對館藏中文古籍的揭示,始於編目著録。這項工作從年錢存訓先生受邀來館始,多年來都在進行着,各届主持館務的前任和負責與參與中文編目的同仁們爲此貢獻良多。最初的著録是記録在一張張3×5英寸的標準卡片上的,上面的羅馬拼音或英文一般是由打字機打印的,而中文信息則常常是手工抄録的。隨着技術的進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本館作爲研究圖書館組織(TheResearchLibrariesGroup,即RLG)的成員,開始使用該組織創製的中、日、韓文終端、軟件與鍵盤進行中文編目,并在九十年代參加了由RLG主持的編製中文善本國際聯合目録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不但實現了館藏中文善本的機讀編目,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善本編目的質量。遵循該項目制定的善本機讀目録編目規則,新的著録除包括善本的書名、著者、卷數、年代、出版地等信息,還增添了對如行款、版框、版心和一些其他相關特徵的描述。
目録之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西漢劉向、劉歆編撰《别録》《七略》始,凡兩千餘年。而書志之體例雖較晚出,然其對所收之書描述較爲詳盡,又輔以審核考訂,故爲傳統目録之最高形制。由張寶三先生撰寫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收録經部善本部。張先生學養豐厚,長期在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授,經學是他多年來從事教學與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而在古典文獻整理和目録編製方面,他亦多有建樹。編撰本館經部善本書志,張先生是難覓的合適人選。細讀各書之書志,讀者對此定會有同感。本書志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之分類爲據,在經部之下對所收善本依内容加以區分,再配以書名、著者、版本和館藏索書號索引,使之成爲揭示館藏經部善本方便而可靠的利器。雖然此前本館善本大多已收録在芝大圖書館的機讀目録中,但當有人想要瞭解館藏中文經部善本的全貌或其中某一類在本館的收藏時,却每每苦於難求直截了當又全面可靠的查找方法與答案。有了這本書志,不僅館藏經部善本盡括其中,而且便利檢索。同時,由於撰者師法傳統書録解題的精神,又參照、汲取了近年來所出善本書志之成例,對每書均詳細描述版式及物理特徵,包括序跋、刻工及所見鈐印,又考訂作者及撰著、刊刻之緣由,版刻、印刷之年代,書中之内容、體例,并對初印、後印、遞修、增補、重刻等加以區分,以期向讀者提供本館所藏該書詳盡的目録資料。因此,它們也是有助於研究者詳細瞭解本館經部每一種善本書的研究指南。本書志所揭示的是本館中文善本的經部部分,經部善本在本館善本藏書中極具特色,其中不乏世所罕見的珍稀版本,如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周易象繹》、明萬曆四十四年刻本《尚書揆一》、明崇禎十年刻本《尚書集解》、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周官塾訓》、明萬曆間刻本《名公註釋左傳評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孝經疏畧》、明萬曆二十一年刻本《新編四書三説》、清雍正九年刻本《四書經註合參》、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四書衷要補辨》及清乾隆間刻本《説文解字通正》,珍貴稿本《春秋公羊經例比》及清抄本《大易講義合參》等,通過本書志,可更清楚瞭解本館經部善本的價值。
本館自年起,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密切合作,開始進行撰寫經部以外館藏中文善本書志的項目。承蒙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積極支持與參與以及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CreelCenterforChinesePaleography)的全力資助,此項目已獲得可喜成果。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李文潔博士撰寫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集部》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叢部》兩部書志分别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年出版。如今,《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也即將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成爲本館中文善本書志系列中新的和不可或缺的一種。在此,對爲出版此書盡心竭力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張愛芳主任,靳諾、黄静編輯,以及外審張燕嬰編審與賈海生教授表示衷心地感謝。我的同仁錢孝文先生爲書志精心拍攝了書影,這裏一并申謝。
周原
年12月於芝加哥
凡例
一、本書志收録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庋藏之中文善本古籍,以清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刻本、活字印本、稿抄校本爲主,嘉慶元年()以後具有特殊文獻價值、版刻特點之刻本及稿抄本等,亦酌予收録。
二、本書志分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之下再分小類。分類及排列次序,大體依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三、各條目順序編號,以完整書名爲標題,并標明本館索書號。
四、每一條目分爲著録、考訂、存藏三部分。著録部分旨在反映原書面貌及特徵,包括書名、卷數、著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存卷、册數、版框尺寸、行款,以及卷端著者、書名葉、牌記、原書序跋、凡例、目録等。考訂部分簡述著者仕履、成書情况,記録避諱字、刻工、紙廠印記等。存藏部分概述各地藏書機構收藏情况及鈐印。各項所述,根據實際情况酌予增損。
五、書名依據卷端著録。如别有所據,則予以説明。
六、版框、行款之描述,以半葉爲單位,以卷一首葉爲據,如有殘缺、抄配等情形,則順序擇取次卷首葉。版框量取外框尺寸,框寬量至版心摺葉處。無版框者,不記尺寸。
七、凡魚尾爲黑色者,不再標示顔色。如爲白魚尾、花魚尾、綫魚尾等,則予以説明。
八、卷端之撰者、編校者,若爲多人并列,概不分主次,由右至左依序著録。
九、書名葉信息完整反映,以資辨别版本。無書名葉者,不再注明。
十、原書序跋注明撰寫時間、撰者。有標題者,録於書名號中;原無標題者,則統稱列於書前者爲序、書後者爲跋。無撰寫時間者,注明“未署年”。
十一、簡述著者仕履,并注明所據之史傳、方志等資料。同一著者再次出現時,標示參見某書,不再重述。
十二、刻工按書中出現先後排序。刻工名有全名、簡稱之異,如可判定爲一人,則在首次出現之姓名後括注其他名稱,如“柏(劉柏)”。
十三、卷端、書名葉、序跋、刻工等處如有異體字,儘量使用原書字形,以資考訂。殘字、未能釋讀之印文,以“□”標示。如原文有訛誤等情况,則隨文括注按語。原書有以“挪抬”“平抬”表尊敬者,今皆以空一格標示。書中原或用小字,因排版不便,則概未標示。
十四、紙廠印記有助於版本考訂,據書中所見酌加著録。
十五、鈐印文字依由上至下、由右至左順序釋讀。可考印主之印章,依遞藏先後著録;不可考之印章,依在書中出現順序排列。
十六、存藏情形據知見所及,依中國(大陸、臺、港)、北美、歐洲、日本、韓國等順序,酌加概述。
十七、書末附録書名筆畫索引、書名拼音索引、著者筆畫索引、著者拼音索引、版本索引、館藏索書號索引。
后记
二〇〇二年八月,余得臺灣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兩校交流計畫之助,至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研究一年,實際接待之學術單位爲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此年,恰值夏含夷(EdwardL.Shaughnessy)教授赴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乃多蒙東亞系主任夏德安(DonaldHarper)教授細心照拂。在芝加哥大學一年,因無教學任務,得以從容出入圖書館,恣意瀏覽,頗爲快意。其間,幸得拜見心儀已久之錢存訓先生,奉手請益。更蒙錢先生俯允,以“訪錢存訓教授談中國書籍史之研究及治學方法”爲題,進行數次訪問。訪問稿後刊登於臺北《漢學研究通訊》年第2期,并嘗經多家刊物轉載。二〇〇三年七月,訪問期滿束裝將歸之際,承蒙東亞圖書館周原館長自館藏線上目録下載經部善本目録資料相贈,竟成爲本書志撰作之種因。
二〇〇九年八月,余受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項目(SeniorFulbrightResearchGrants)之資助,再度赴芝加哥大學研究,從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經部善本書志》之撰作。此項目之申請,承蒙錢存訓先生、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鄭炯文館長、夏含夷教授三位著名學者之推薦,幸得成行,益加珍惜。當初發想作此項目,嘗受到嚴佐之先生之啓發。嚴先生在《“哈佛模式”:關於美藏漢籍目録現狀的思考——兼評〈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一文中嘗云:“像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藏最有特色的經部古籍,約有一千七百餘種,其中不少既未收入《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未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志》著録,很適宜做專科書志目録。”(臺北:《書目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二期,年9月)因前有周原館長賜贈館藏經部善本目録資料,對芝大經部善本館藏已有粗略了解,又受嚴佐之先生此文之啓示,遂决定以經部專科書志爲目標,進行《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經部善本書志》之撰作。
在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進行之書志撰寫工作,自二〇〇九年八月起,至二〇一一年二月止,共進行一年又七個月。工作地點在雷根斯坦圖書館南四〇五室。每個工作日,承蒙東亞圖書館周原館長親自調出善本古籍交付閲覽,閲後歸還時,周館長必垂詢書中特點、狀况,若有舊目需修正、補充之處,即作紀録存檔,認真嚴謹之態度,令人佩服。甚或因沈浸於討論、析疑,而延誤下班時間。記憶尤深者,余因發現清代善本古籍中時見鈐有藍、紅色長條形圖案,不明其來源與用途,故每與周館長反覆討論、推敲,其後終爲促成余撰寫《清代中文善本古籍中所鈐紙廠印記研究》(文刊《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九期,年12月)之重要動力。此外,工作進行期間,常蒙夏含夷教授鼓勵、協助,又蒙夏教授主持之“顧立雅中國古文字中心”(CreelCenterforChinesePaleography)提供保險經費等資助,使生活得以無憂,至爲感謝。
二〇一一年二月,余返回臺灣大學任教。在芝加哥大學期間,共閲覽二百餘種經部善本,因時日緊迫,尚無餘暇多作書志稿之撰寫。回臺灣之後,於教學之餘,仍持續進行書志稿之寫作。爲能使書志稿先有就正方家之機會,嘗於《版本目録學研究》第三輯發表《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中文經部善本書録四種》一文(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年12月),文中選刊明王樵《尚書日記》《書帷别記》,明鄒期楨《尚書揆一》,明孫繼有《尚書集解》等四書之書志。
在寫作書志稿過程中,於每篇初稿之末,常略載數語,以作爲當日點滴紀録。如年2月11日撰“《石渠閣重訂周易去疑》十一卷首一卷”書志,初稿末載:“年初二,完稿。”年7月23日撰“《和序堂易經貫一》二十卷首二卷”書志,初稿末載:“本日颱風過境。”年1月24日撰“《四書題鏡》不分卷”書志,初稿末載:“今日大寒,臺灣各地時見飄雪,冷甚。開暖氣撰寫此篇書志。”年2月8日撰“《四書考輯要》二十卷”書志,初稿末載:“今日爲丙申歲元日。”年1月27日撰“《詩貫》十四卷首三卷”書志,初稿末載:“本日除夕。”年1月28日撰“《詩考異補》二卷”書志,原稿末載:“今日舊曆元旦。”年2月17日撰“《大戴禮記》十三卷”書志,初稿末載:“補寫此書,從除夕到今日初二寫完。”回想過往數年,每於舊曆除夕或大年初一,仍埋首書志之寫作,亦可謂匪懈矣。
書志撰寫期間,時蒙師長、友朋指導鞭策,始能奮力前行。在臺大本科四年級時,從潘師美月教授習“版本學”“目録學”課程,修課之樂,至今記憶猶新。沈津先生、陳先行先生,時賜教言,解析疑惑。谷輝之老師於二〇〇九年余將赴芝加哥之前,細心教余以丈量版框、紀録行款等實作技術,受益良多。藏書印印文之識讀,多蒙摯友名書法家杜忠誥教授、古文字學大家李宗焜教授賜教。謹在此一并致謝。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錢孝文先生在余旅居芝加哥期間,多所關照,又爲書志攝製精美書影,無任感荷。此外,本書志之得以完成,尚蒙多位師友鼎助,點滴在心,在此不一一申謝。
本書志之撰寫工作,發軔於二〇〇九年八月,歲月荏苒,至今已逾十年。十年來,爲書志之撰寫,辛苦備嘗,然亦得以强迫自己,日有所進。例如,以往未知朱熹《四書集註》有所謂“内註”“外註”之别,及讀館藏清王琰撰“《四書繹註》五卷”一書,始知學者有此主張。又如以往不知古人自稱之法,若姓名爲三字,有以第二字自稱者,及讀館藏清王其華撰“《四書衷要補辨》三十七卷《圖説》一卷”一書,書末王輔世之跋,於文中自稱“輔”,乃知有此例也。二〇一三年,自臺灣大學退休,役車未歇,轉徙四方,仍奮力撰寫書志。今春于役西安,得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優良研究環境之助,乃能心無旁,專心撰述,書志卒底於成。了此多年夙願,幸何如之?
本書志立意之初,本以經部專科書志爲撰作目標,後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續有集部、叢部、史部等書志之撰寫規劃,遂提議將本經部書志納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中合併出版。因撰者非一,各部之性質亦有差異,雖體例已盡量調整,恐仍難完全一致,讀者諒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張愛芳主任,靳諾、黄静編輯,爲此書之出版,盡心盡力,熱可感,衷心感謝。
内子延燕,數十年相伴,患難與共,鼓勵、鍼砭,幾無日無之。書志修訂稿之録入、校訂及諸多雜務,皆蒙辛苦協助完成。感念之情,匪言可宣,值此書志殺青之際,特致上無限謝意。
張寶三識於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二〇一九年九月
总目录
上册
古籍回歸故里功德澤被千秋(代序)……………………1
序…………………………………………………………………………………1
前言……………………………………………………………………………1
凡例………………………………………………………………………………1
目録……………………………………………………………………………1
書志………………………………………………………………………………1
總類……………………………………………………………………………1
易類…………………………………………………………………………80
書類…………………………………………………………………………
詩類…………………………………………………………………………
禮類…………………………………………………………………………
樂類…………………………………………………………………………
下册
書志……………………………………………………………………………
春秋類………………………………………………………………………
孝經類………………………………………………………………………
四書類………………………………………………………………………
群經總義類…………………………………………………………………
小學類………………………………………………………………………
附録一 書名筆畫索引………………………………………………………
附録二 書名拼音索引………………………………………………………
附録三 著者筆畫索引………………………………………………………
附録四 著者拼音索引………………………………………………………
附録五 版本索引……………………………………………………………
附録六 館藏索書號索引……………………………………………………
引用書目………………………………………………………………………
後記……………………………………………………………………………
分目录
上册
總類
九經五十一卷附四卷1
明崇禎十三年()秦氏求古齋刻本
五經繹十五卷3
清順治十四年()鄧宗渭刻後印本
重訂五經疑問六十卷7
明萬曆刻清康熙五十五年()校補印本
五經纂註二十卷12
明末刻後印本
石齋先生經傳九種五十六卷17
清康熙三十二年()鄭開極刻乾隆印本
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十九卷32
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萬福刻嘉慶元年()印本
九經補註八十七卷39
清雍正、乾隆間寅清樓刻乾隆印本
成均課講經學六種52
清乾隆刻本
豐川經學三種二十卷58
清乾隆二年()至三年()刻本
省吾堂四種二十五卷66
清蔣氏省吾堂刻本
稻香樓雜著六種七卷75
清乾隆活字印本
易類
周易兼義九卷音義一卷略例一卷80
明萬曆十四年()北京國子監刻本
周易傳義十卷84
明重刻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
周易傳義二十四卷87
明刻本
周易本義十二卷易圖一卷五贊一卷筮儀一卷88
清康熙内府倣宋咸淳吳革刻本
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卷90
明刻本
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卷94
重刻明弘治九年()雙桂書堂刻本
梁山來知德先生易經集註十六卷首一卷95
清康熙二十七年()崔氏寶廉堂刻本
周易廣義四卷首一卷98
清康熙二十三年()鄭仙弢刻本
石渠閣重訂周易去疑十一卷首一卷
清順治蔣氏石渠閣刻本
周易本義正解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康熙三十二年()賜書堂刻後印本
周易滴露集四卷
清康熙二十八年()張拭刻後印本
周易本義引蒙十二卷首一卷
清康熙三十四年()陳鍾岳刻本
周易玩辭集解十卷首一卷
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周易函書五十二卷附卜法詳考四卷
清乾隆胡氏葆璞堂刻本
易學圖説會通八卷易學圖説續聞一卷
清乾隆復初堂刻本
周易補註十一卷實踐録一卷易圖解一卷
清乾隆元年()至六年()刻本
易箋八卷首一卷
清乾隆三十年()刻光緒十四年()補刻印本
和序堂易經貫一二十卷首二卷
清乾隆和序堂刻本
周易述四十卷
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盧氏雅雨堂刻本
碩松堂讀易記十六卷首一卷
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周易辨畫四十卷
清乾隆四十年()李士果刻本
周易象繹十卷首一卷
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大易講義合參不分卷
清抄本
書類
古文尚書十卷附尚書逸文二卷
清乾隆六十年()孫氏刻本
尚書註疏二十卷
明萬曆十五年()北京國子監刻本
書蔡氏傳旁通六卷
清康熙刻《通志堂經解》本
書傳會選六卷
明嘉靖趙府味經堂刻本
書傳大全十卷圖一卷綱領一卷
明刻本
尚書日記十六卷
明萬曆十年()于明照刻本
書帷别記四卷
明萬曆王啓疆、王肯堂等刻本
鐫彙附百名公帷中綮論書經講義會編十二卷
明萬曆四十三年()蔣方馨刻本
重訂申文定公書經講義會編十二卷
明崇禎三年(0)三衢書林王應俊刻本
尚書要旨三十六卷
明萬曆刻本
尚書揆一六卷
明萬曆四十四年()刻本
尚書集解十卷
明崇禎十年(7)刻本
尚書葦籥五十八卷
明崇禎刻本
書經註疏大全合纂五十九卷首
一卷
明崇禎刻本
深柳堂彙輯書經大全正解十二卷附深柳堂禹貢增删集註正解讀本一卷
清康熙二十九年()孝友堂、贈言堂刻本
尚書埤傳十五卷首卷一卷書經考異一卷附録一卷
清康熙刻本
書經要義六卷
清雍正八年()崇陽公署刻本
尚書口義六卷
清乾隆八年()大梁書院刻本
尚書約旨六卷尚書通典略二卷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愛日堂尚書註解纂要六卷
清乾隆十九年()愛日堂刻本
晚書訂疑三卷
清抄本
古文尚書攷二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宋廷弼刻本
尚書後案三十卷尚書後辨一卷
清乾隆四十五年(0)王氏禮堂刻本
書傳鹽梅二十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7)刻本
尚書釋天六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任城書院刻本
尚書亼注音疏十二卷卷末一卷外編一卷
清乾隆四十九年(4)至五十八年()刻本
禹貢匯疏十二卷圖經二卷神禹别録一卷
明崇禎刻本
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附平成頌一卷
清康熙四十年(1)胡氏漱六軒刻四十四年(5)增補印本
禹貢會箋十二卷禹貢山水總目一卷圖一卷
清乾隆十八年()趙弁刻本
禹貢譜二卷
清康熙刻本
禹貢彙覽四卷總論一卷
清乾隆十二年()夏杏春刻補修本
洪範正論五卷
清乾隆四年()胡紹芬刻本
詩類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説一卷詩傳綱領一卷詩圖一卷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
詩傳大全二十卷綱領一卷圖一卷詩序辨説一卷
明刻本
毛詩鄭箋纂疏補協二十卷附詩譜一卷
明萬曆二十二年(4)程氏玄鑒室刻本
詩經疏畧八卷
清康熙十四年()張氏敦臨堂刻本
詩經正解三十卷首一卷
清康熙二十三年()深柳堂刻本
詩經集成三十一卷詩經圖考一卷
清三樂齋刻本
詩經通義十二卷
清雍正三年(5)濠上草堂刻本
詩經喈鳳詳解八卷圖説一卷
清嘉慶十六年(1)三多齋刻本
讀詩質疑三十一卷卷首十五卷附經文考異補一卷李氏詩所摘録一卷
清乾隆嚴有禧刻本
毛詩明辨録十卷
清乾隆十三年()毛德基刻本
詩貫十四卷首三卷
清乾隆二十年()杜甲刻本
詩考異補二卷
清乾隆嚴氏二酉齋刻本
詩經逢原十卷
清乾隆刻本
毛詩通説二十卷首一卷補遺一卷
清乾隆映雪艸堂刻本
詩經拾遺十六卷
清乾隆刻本
六家詩名物疏五十五卷
明萬曆博物齋刻後印本
詩識名解十五卷
清康熙刻本
毛詩名物圖説九卷
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草木疏校正二卷
清乾隆白鷺洲書院刻本
詩經叶音辨譌八卷
清乾隆三年()壽峯書屋刻本
詩外傳十卷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津逮秘書》後印本
韓詩外傳十卷序説一卷補逸一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趙氏亦有生齋刻本
禮類
周禮
周禮十二卷
明嘉靖潘恩刻萬曆十六年()潘允端印本
周禮六卷
明崇禎十三年()秦氏求古齋刻《九經》本
周官禮注十二卷
清乾隆五十一年(6)殷氏一得齋刻本
周禮句解十二卷
明萬曆三十二年()梅守峻刻本
讀禮疑圖六卷
明嘉靖刻本
注釋古周禮五卷考工記一卷
明天啓郎氏堂策檻刻本
周禮輯義十二卷
清雍正九年()寅清樓刻《九經補註》本
周禮節訓六卷
清雍正十年()古音堂刻本
周禮折衷六卷
清乾隆晚翠堂刻本
周官塾訓六卷
清乾隆四十七年(2)刻本
周禮會通六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7)凝暉閣刻本
周官禄田考三卷
清乾隆十五年()刻十六年()校印本
儀禮
經禮補逸九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仰魯堂刻本
儀禮易讀十七卷
清乾隆二十年()萬以敦、彭元瑋刻本
儀禮經注疏正譌十七卷
清乾隆五十三年()張式慎刻本
禮記
禮記集註十卷
明建邑書林張裔軒刻本
禮記集説大全三十卷
明刻本
禮記集説大全三十卷
明刻本
禮記日録三十卷圖解一卷
明嘉靖三十四年()鍾一元刻本
禮記通解二十二卷讀禮記一卷
明萬曆四十四年()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新刊禮經搜義二十八卷
明三衢書林舒石泉、王少山刻本
閻紅螺説禮三十三卷
明崇禎九年(6)刻本
禮記説義纂訂二十四卷
清康熙十四年()楊昌齡等刻本
大戴禮記十三卷
清乾隆二十三年()盧氏刻《雅雨堂叢書》本
夏小正傳註一卷
清乾隆黄氏養素堂刻本
夏小正集解四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三禮總義
新刊三禮考註六十四卷綱領一卷
明刻本
三禮編繹二十六卷
明萬曆三十三年()史繼辰等刻清初印本
三禮述註七十一卷
清乾隆八年()至三十二年(7)李氏清白堂刻本
參讀禮志疑二卷
清乾隆三十六年()王廷言刻本
禮箋三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方起泰、胡國輔刻後印本
通禮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總目二卷首四卷附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
清乾隆秦氏味經窩刻本
昏禮通考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雜禮
四禮初稿四卷
清康熙四十年(1)宋氏刻本
樂類
樂律全書四十九卷
明萬曆鄭藩刻增修本
御製律呂正義上編二卷下編二卷續編一卷
清雍正内府刻本
樂律表微八卷
清乾隆二十八年(3)沈孟堅刻本
琴旨二卷
清乾隆王氏素堂刻本
文廟樂舞全譜二卷附録一卷
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下册
春秋類
左傳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附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明萬曆十五年()劉懷恕刻《春秋戰國評苑》本
呂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六卷
明崇禎刻本
名公註釋左傳評林三十卷
明萬曆刻本
春秋左傳屬事二十卷
明萬曆十三年()日殖齋刻本
春秋左傳屬事古字奇字音釋一卷春秋左傳註解辯誤二卷補遺一卷古器圖一卷
明萬曆日殖齋刻本
左傳事緯十二卷左傳事緯前書八卷
清康熙刻本
左傳統箋三十五卷
清康熙刻本
左氏條貫十八卷
清康熙刻後印本
文章練要左傳評十卷
清刻本
左傳經世鈔二十三卷
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讀左補義五十卷卷首二卷
清乾隆三十八年()刻四十七年(2)重校本
春秋左傳彙輯四十卷
清乾隆四十八年(3)刻本
春秋内傳古注輯存三册
清乾隆五十二年(7)嚴氏二酉齋刻本
公羊
春秋公羊經例比六卷
稿本
穀梁
春秋穀梁註疏二十卷
明嘉靖李元陽刻後印本
春秋穀梁註疏二十卷
明萬曆二十一年(3)北京國子監刻本
春秋總義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
清康熙刻《通志堂經解》本
春秋師説三卷附録二卷
清康熙趙吉士校刻本
春秋經傳闕疑四十五卷
清康熙五十年()鄭肇新初刻鄭于蕃重校刻本
春秋集傳大全三十七卷春秋序論一卷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諸國興廢説一卷春秋列國東坡圖説一卷東坡指掌春秋列國圖一卷
明刻本
春秋孔義十二卷
明崇禎刻清乾隆七年()華希閔劍光閣修補《高子全書》本
春秋胡傳翼三十卷
明刻清印本
春秋衡庫三十卷附録三卷備録一卷
明天啓刻清修補印本
麟旨定十二卷
明崇禎刻本
春秋四家五傳平文四十一卷首一卷附春秋提要二卷
明崇禎十四年()君山堂刻清印本
春秋志在十二卷
清順治來氏倘湖小築刻本
春秋地名攷略十四卷
清康熙刻清王松疇、高三祝補刻本
春秋管見四卷卷首一卷
清乾隆香緑居刻本
春秋義十五卷卷首一卷
清雍正刻本
春秋識小録初刻三書九卷附一卷
清乾隆八年()刻本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輿圖一卷附録一卷
清乾隆十三年()至十四年()顧氏萬卷樓刻後印本
春秋經傳類求十二卷
清乾隆二十四年()吳禧祖刻本
春秋困學録十二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楊氏尊五堂刻本
春秋筆削微旨二十六卷
清乾隆刻本
春秋集義五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二卷
清乾隆五十四年(9)吳氏小草廬刻本
春秋究遺十六卷
清乾隆刻本
孝經類
孝經大全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孝經詩一卷孝經或問三卷孝經翼一卷
清康熙二年()呂兆璜、呂兆琳刻本
孝經疏畧一卷
清康熙十一年()張氏敦臨堂刻本
孝經内外傳五卷孝經正文一卷
清康熙五十九年(0)李焕刻本
孝經集註一卷
清雍正内府刻本
四書類
論語
論語註疏解經二十卷
明萬曆十四年()北京國子監刻本
鄉黨圖考十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孟子
載詠樓重鐫硃批孟子二卷
清康熙三十三年(4)載詠樓刻本
七篇指略七卷附孟子字學考一卷
清康熙十二年(3)金陵繆氏刻本
孟子讀法附記十四卷
清乾隆四十九年(4)刻本
孟子四考四卷
清乾隆六十年()周氏省吾廬刻本
學庸
大學正説一卷中庸正説二卷
清順治趙悦學刻本
學庸竊補十四卷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學庸思辨録十四卷
清乾隆十四年()玉山講堂刻本
四書通義
四書集註三十卷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
四書或問三十九卷
清康熙天蓋樓刻本
朱子四書或問小註三十六卷
清康熙四十一年(2)刻本
四書集註大全四十三卷
明刻本
新刊補訂大字四書説十三卷
明萬曆二年(4)余氏自新齋刻本
新編四書三説三十卷
明萬曆二十一年(3)福建刻本
重訂四書疑問十一卷
明萬曆四十五年(7)姚氏六經堂刻本
談經菀四十卷
清刻本
古今道脉四十五卷
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8)金陵書坊鄭大經奎璧堂刻本
四書正義二十卷
清康熙九年(0)刻本
四書彙解四十卷
清康熙美延堂刻後印本
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
清康熙十六年(7)内府刻乾隆印本
四書大全説約合參正解十七卷
清康熙十八年(9)深柳堂刻本
寄願堂四書玩註詳説四十卷
清康熙二十八年()寄願堂刻後印本
四書疏畧二十九卷
清康熙二十八年()張氏敦臨堂刻本
四書講四十卷
清康熙刻本
四書辯訛六卷
清康熙三十四年()學誨堂刻本
四書繹註五卷
清康熙三十五年(6)刻本
四書合參析疑二十二卷
清聚秀堂、光裕堂刻本
四書朱子語類摘鈔三十八卷
清康熙四十年(1)南陽講習堂刻本
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
清康熙近譬堂刻本
增訂四書大全四十三卷
清康熙汪氏遄喜齋刻本
四書諸儒輯要四十卷
清康熙五十七年(8)三樂齋刻本
朱註發明十九卷
清康熙五十八年(9)潮濟堂刻本
天蓋樓四書語録四十六卷
清康熙大業堂刻本
天蓋樓四書語録四十六卷
清康熙刻後印本
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四十三卷
清康熙天蓋樓刻本
駁呂留良四書講義八卷
清雍正十一年(1)刻本
纂訂四書通解三十一卷
清雍正三年(5)寶旭齋、四德堂刻後印本
四書講義尊聞録二十卷
清雍正六年(8)懷新堂刻本
四書經註合參三十八卷
清雍正九年()三樂齋刻本
學源堂四書體註合講十九卷
清學源堂刻本
四書讀註提耳十九卷
清乾隆元年()屏山堂刻本
四書朱子本義匯參四十三卷首四卷
清乾隆十年(5)敦復堂刻本
四書疏註撮言大全三十七卷
清刻本
四書自課録三十卷
清乾隆四年()潢川書屋刻本
四書題鏡不分卷
清乾隆九年(4)刻本
四書順義解十九卷
清乾隆三十一年(6)劉伯壎刻本
四書引解二十六卷
清乾隆三十三年()翠竹齋刻右文堂修補印本
四書考異二編七十二篇
清乾隆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四書考輯要二十卷
清乾隆姑蘇近文齋刻本
四書衷要補辨三十七卷圖説一卷
清乾隆三十八年()刻嘉慶十九年(4)印本
四書考正譌不分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邃經書塾刻本
去傲齋四書存十六卷
清乾隆四十一年(6)刻本
四書翼註論文三十八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7)浙湖竹下書堂刻本
集虚齋四書口義十卷
清刻本
四書引左彙解十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謙牧堂刻本
四書左國彙纂四卷
清乾隆本立堂刻本
四書名物考二十四卷
明末刻本
增補四書精繡圖像人物備考十二卷圖一卷
清乾隆五十八年()文盛堂刻本
四書典制彙編八卷
清雍正十年()何成章刻本
四書古人典林十二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增補四書人物聚考十二卷圖一卷
清乾隆四十年()帶月樓刻本
四書圖考集要五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四書圖説六卷
清乾隆六十年()何維糼、何維綺刻本
群經總義類
六經圖考六卷
清康熙六十一年(2)潘氏禮耕堂刻本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7)任大椿刻本
五經讀五卷
明崇禎六年(3)刻本
五經圖十二卷
清雍正二年(4)盧雲英刻後印本
六經圖定本六卷
清乾隆五年(0)向山堂刻本
稽古日鈔八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4)秋曉山房刻本
十三經字辨八卷
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松源經説四卷
清乾隆三十一年(6)春草園刻本
北海經學七録八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古俊樓刻本
北海經學七録八卷
傳抄清乾隆三十九年()古俊樓刻本
經玩二十卷
清乾隆刻本
經讀考異八卷補經讀考異一卷句讀敘述二卷補句讀敘述一卷附翟晴江四書考異内句讀一卷
清乾隆五十四年(9)小石山房刻本
羣經補義五卷周禮疑義舉要七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方起泰等刻本
易堂問目四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鄒容成刻本
古經解鈎沉三十卷
清乾隆刻本
一幅集十八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刻五十九年()重校印本
小學類
彙編
五雅四十一卷
明天啓六年(6)郎氏堂策檻刻清印本
曹楝亭五種六十五卷
清康熙四十五年(6)曹寅揚州詩局刻本
訓詁
爾雅註疏十一卷
明嘉靖李元陽刻明印本
爾雅註疏十一卷
明萬曆二十一年(3)北京國子監刻清印本
爾雅正義二十卷爾雅釋文三卷
清乾隆五十三年()餘姚邵氏家塾刻五十四年(9)重校印本
字書
説文解字十五卷
清乾隆三十八年()朱氏椒華吟舫刻本
説文長箋一百卷卷首二卷解題一卷凡例一卷六書長箋七卷
明崇禎四年(1)趙均小宛堂刻清印本
説文解字通正十四卷
清乾隆刻本
説文偏旁考二卷
清乾隆吳氏聽雨齋刻本
説文字原考略六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自刻本
漢隸字源六卷附字一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六書正譌五卷
明崇禎七年(4)胡正言十竹齋刻清古香閣印本
漢隸分韻七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萬氏辨志堂刻本
廣金石韻府五卷
清康熙刻朱墨套印本
字彙補十二集
清康熙彙賢齋刻本
正字通十二卷
清康熙九年(0)廖文英刻十七年(8)劉炳重修二十四年(5)吳源起清畏堂印本
千文六書統要二卷附千字文二卷篆法偏旁正譌歌一卷
清抄本
康熙字典十二集總目一卷檢字一卷辨似一卷等韻一卷補遺一卷備考一卷
清康熙五十五年()内府刻本
五經文字偏旁攷三卷
清乾隆蔣氏列岫山房刻本
篆字彙十二集
清刻本
韻書
廣韻五卷
清康熙六年(7)陳上年、張弨刻本
古今韻會舉要三十卷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一卷
明嘉靖十五年(6)李舜臣等刻十七年(8)劉儲秀重修本
古今韻會舉要小補三十卷
明萬曆三十四年(6)周士顯刻重修本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十五卷
明成化三年(7)至七年(1)金臺大隆福寺釋文儒刻正德重修本
大明成化庚寅重刊改併五音集韻十五卷
明正德十年(5)至十一年(6)刻本
大明萬曆己丑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十五卷大明萬曆己丑重刊改併五音集韻十五卷新編篇韻貫珠集八卷附直指玉鑰匙門法一卷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一卷
明崇禎二年(9)至十年(7)金陵圓覺庵釋新仁刻本
洪武正韻十六卷
明嘉靖二十七年(8)衡藩刻藍印本
洪武正韻十六卷
明刻本
重訂直音篇七卷
明萬曆三十四年(6)練川明德書院刻清康熙四年(5)補刻印本
音韻日月燈六十卷首四卷
明崇禎六年(3)刻七年(4)修後印本
古今韻略五卷
清康熙三十五年(6)宋犖刻後印本
類音八卷
清康熙五十一年(2)刻雍正印本
韻切指歸二卷
清康熙四十九年(0)吳之玠刻本
音韻闡微十八卷
清雍正六年(8)武英殿刻本
韻字辨同五卷
清乾隆三十年()羊城試署刻本
新編佩文詩韻四聲譜廣註二卷
清乾隆三十六年()倪氏克復堂刻本
漢魏音四卷
清乾隆五十年(5)西安刻本
排版胡晓审校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