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四书”之首,古代贵族子弟的启蒙书。读传统经典,应从《大学》读起。《大学》不是成功学,却处处“实用”。哈佛学者杨鹏用现代的眼光重温《大学》,逐句解读,读透原典,提升认知格局,让人生豁然开朗。
杨鹏,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年),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办人。杨鹏从事中国国学与犹太教、基督教比较研究,既思辨深刻,又深入浅出。曾出版《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上帝在中国源流考》《杨鹏解读〈道德经〉》《杨鹏解读〈论语〉》、DaoDeJing(《道德经》英译本,,美国WapnerBrentBooks出版)、《道德经(汉英对照)》等专著。
以下内容摘自《杨鹏解读大学》——
书名:杨鹏解读《大学》
作者:杨鹏
出版时间:年8月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青豆书坊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唐代韩愈、李翱发现《大学》的重要性。北宋时司马光、程颢、程颐推崇《大学》。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这是《大学》独立成书的开始。南宋思想家朱熹撰《大学章句》,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从此进入朱熹儒学新经典序列。
《大学》的作者是谁,尚无定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礼记》自孔氏。”即《礼记》的内容来自孔门。班固《汉书》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礼记》《古文尚书》《论语》《孝经》等典籍。班固认为,这些典籍由孔子门生所撰,“七十子之徒所论”。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文字分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可惜朱熹没有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出处证据。我们现在读到的《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公元80年前后重新编注的版本。
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开科取士,指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唯一的考试教材,明清两朝延续这一传统。直到年废除科举考试,在近年的时间中,《大学》作为官方科举考试规定教材之一,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它有现代价值吗?如果有,是什么?《大学》有未来的价值吗?如果有,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大学》,我发现了贯穿《大学》始终的一个思维方法,我把这个思维方法概括“四个秩序的统一”。这种“四个秩序的统一”的思维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第一个秩序是“天理秩序”。《大学》中虽然没有用到“天理”这个概念,但讲的是天理的内容。《大学》用“道”“大道”“上帝”“天命”等终极的、最高的概念,来指称支配万物及人事的神圣力量和秩序,它的思想内涵就是宋明理学特别强调的“天理”的内涵。
“天理”即上天之理,上天的神圣法则,这是中国先秦思想史的重要概念,与天道概念的内涵大体相同。“天理”概念起于道家《庄子》之中,《韩非子》中引用,以后西汉《礼记》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更充分运用。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等思想家进一步把“天理”提升和强化为儒家理学最高概念,逐渐用以取代传统“天道”概念的位置。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道者,天理之当然。”道乃天理的自然表现。
《大学》认为,上天神圣的法则赋予天地万物以秩序,这种秩序是神圣的、至善的秩序,有益于万物维系和生命生长。认识上天的神圣法则,洞悉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以顺应善的秩序为目标,去建立人生的秩序,将人生自我管理和国家社会管理置于善之秩序的基础之上,实现顺乎天理的人生,顺乎天理的社会。
第二个秩序是“格物秩序”。《大学》中强调“致知在格物”,认知来源于“格物”。朱熹把“格物”解释为认识万物之理,即认识万物的自然法则。万物有一定的自然法则,理解和顺应这种自然法则,是德性标准得以建立的准则。天理在自然法中,天理的神圣秩序表现在客观的自然秩序之中,这是人建立明德秩序的依据。
第三个秩序是“明德秩序”。《大学》强调要“明明德”,人要认识和彰明自己内在的光明之德。这个光明之德并非人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人顺应万物自然秩序的产物。明德秩序来自万物自然秩序,万物自然秩序来自天理秩序,天理秩序是自然秩序之源,也是人的明德秩序之源。或者说,天理秩序在自然界之中,也在人性之中,是自然界和人性深层秩序的根源。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说明了“天理”与“德性”的源流关系:“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的德性,就是要化天理法则为正义之行。天理闪耀在人性之中,“明德”即内在于人的“天理”。
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哲学教授普鸣(MichaelPuett),开了一门名为“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三门大课之一。我曾问过他一个问题:“对比西方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你最重视的特征是什么?”他回答:“修身。”我再问:“你如何理解修身?”他说:“人是一个有待完美的对象。人不完美,但可以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命运。”
不同文明的眼光,容易迅速识别出对方文明的特征。普鸣教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