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陈嘉强

昨天的第一篇文章提到“中庸”二字且与“和稀泥”并论,写后觉得有必要再解释一下“中庸”二字。之所以与“和稀泥”并提,是因为很多人按直接理解把“庸”字理解成“平庸”的意思了,觉得中庸就是当个“和事佬”,不要做“出头鸟”,凡事要明哲保身。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何谓“中庸”?汉儒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宋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程颐的学生朱熹又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我觉得郑玄所说较为中肯,“中庸”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中用”,因为《中庸》中体现的是以中为用之道,是务实的,是实实在在的修身准则。比如我们平时说“中标”、“中肯”、“正中下怀”都是实指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也是需要“中用”之道,才能达至完善。

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这让我想起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经典语句:“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一个人能同时接受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且能正常行事不被迷失,这,或许就是“中庸”的最佳注释吧。

作者:嘉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