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中庸第一章解读

中庸第一章解读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天命之谓性:人本来就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学习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人的本性就有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性。天性,儒家称之为良知,佛家称之为佛性,道家称之为真心。

率性之谓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天性,并且按照天性去做,这个就叫道。

修道之谓教:修道就是明明德的过程,就是找到心中的良知,并且按照良知去做的过程,这才是我们所谓的教育。

古人所说的教育不是现在的技术学习,而是激发人内心的良知,通过各种方法来启发我们心中本来就具有的大智慧,将所有美好的品德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个“道”在中庸里面是指道心,良知。

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道,道,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道,良知,随时随地的跟随我们,良知我们本来具有,一刻不曾离开,只是被蒙蔽了,不能显现了,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让道心显现。

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一个人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往往是不会犯错的,比如领导拿着稿子演讲,这些时候往往不会出错,也表现的如同一个君子一样,因为这是有准备的,但是一个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不经意间的行为才能看出这个人的真实状态,看出这个人的本质,比如一个人去相亲,穿的衣冠楚楚,在女孩面前行为得体,语言文明,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有修为的人,但是相亲结束了,回到自己家了,那么可能就会鞋子一脱,就地一扔,乱扔垃圾,和别人说话也带脏字了,这个时候才是这个人真实的修为水平,这就是一个人的修为在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君子在儒家里面是有特指的,君子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君子是一个愿意不断提高自己以完善自己人格,提高自己智慧的人。君子越是在细节之中,越是在别人看不到地方,越是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越是严格要求自己,越是注意管好自己,这就是君子慎其独也。

修行修的就是道心,让我们心中的狭隘、偏见、自私等弱点减去一些,让我们心中的良知的能量变得大一些,这就是修行。真正的君子追求的就是不断的修自己的道心,克服自己的弱点。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是从心里发出来的,从心里发出来之后的情绪我们称之为:喜、怒、哀、乐,但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些尚未发出的所谓的情绪在哪里呢?是在心这个地方,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指我们的心。

能发喜、怒、哀、乐的地方就叫“中”,也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

心,我们比作一个可以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手电筒,喜的时候,发出一种颜色的光,怒的时候发出另外一种颜色的光……但是,我们人有个毛病,总是喜欢跟着心发出的喜、怒、哀、乐的各种光走了,比如,我们生气,过了一两天了,还在生气,这就是跟着那个生气的事情走了,有的人难过,过了好长时间还是一直处于悲伤的情绪里面,跟着悲伤走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只是心这个手电筒发出的光,如果我们跟着喜、怒、哀、乐的光走了,我们就永远都不知道心是什么了,我们不仅不能跟着喜、怒、哀、乐的光走了,而且要反过来思考喜、怒、哀、乐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要向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地方看,这才是心性的秘密。

我们随着喜、怒、哀、乐走了,我们的智慧就被蒙蔽了,因为我们丢掉了对心性本身的观察,如果我们时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