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到生,西施形象如何逆风翻盘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m/mipso_8595950.html

关于美女西施 的结局,其实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勾践为了平息吴国人的愤怒,将她杀死了;

也有人说,越王夫人嫉妒西施的美貌,把她沉水了;

或者说,范蠡怕她红颜祸水,再度灭亡了越国,就把她骗到太湖,推到水里去了。

也有人说,吴国灭亡后,吴国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也有人说,西施自己深感内疚,愧对夫差,自缢而死;

也有人说,西施立了功,悄然隐退到苎罗村了……

《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

西施到底去了哪里?

梁辰鱼在撰写《浣纱记》的时候,他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他创作的《浣纱记》,人物形象基本按照历史人物来塑造的,故事情节也按照历史事件,保持了很大的历史真实。

只有西施和范蠡的形象,寄托了剧作家要表达的主题观念,构成了舞台上“男女生旦”的主角关系,梁辰鱼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改造。

范蠡是诗人理想的寄托,是梁辰鱼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在舞台上的实现。在历史的真实中,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朽了。

梁辰鱼可不希望这样一个形象出现在7.45米的舞台之上,台下的观众也不喜欢。

年轻个四十岁,就可以了。于是,一个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公子就出现了。他在浣沙溪边遇到了美女西施,以一缕纱来订下两个人的婚约。

在《浣纱记》里,范蠡是 的主角。他的指点江山,他的翻云覆雨,他的运筹帷幄,他的“戈挽斜晖”、“龙起春雷”、让“风卷潮回、地转天随”、“霎时间驱戎破敌”的豪迈志气和慷慨理想,代表了梁辰鱼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

现在,在7.45,米的舞台上,在舞台这个幻梦人生之所,终于实现了。

我们的人生,其实有两部分:一种是现实,一种是幻梦。某种意义上,梦幻比现实显得更重要。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可笑,很荒谬。但是很多昆曲作家,包括很多作家,的确是通过创作来完成自己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

“梦是欲望的满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欲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

如果你读过《简爱》、《傲慢与偏见》、《红与黑》、《乱世佳人》等许许多多的名著,然后了解一下他们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一点你会理解得非常深刻。

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我们的野心,或者为了我们的欲望本能,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幻梦因此而永恒存在。

范蠡的形象,就是这种自我愿望的满足。

那么西施的形象呢?

在《浣纱记》里,西施的形象,也是经过精心锻造的形象。

我们已经说过:天资美丽是一种优质的人类资源。倾国倾城的美丽尤其优质并稀缺。在这样的优质资源基础上,让西施另外拥有一种“国家大义”的家国情怀,甘愿牺牲自我,从而拯救了整个国家的高尚美德,让这个人物更加惊艳而富有魅力。

这样的人物,她必须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她必须赢。赢得自我的成功,赢得自己的爱情。

如果一个为国牺牲的美女, 却被自己国家的君主沉入水中,台下的观众毫无疑问会冲上来,不由分说,将勾践的脸打得稀烂。

昆曲艺术,不是一种写写念念的文学,是放在舞台上,迎接观众的艺术。

舞台树立在天地之间,演员在上面演,观众在下面看,你唱得酒酣胆壮,我听得耳热心狂,情感,道德,生离死别,悲苦欢乐,在台上台下流动。

在这样的上下交流中,中国的戏剧,承载着社会道德评价的职责。所有的戏文情节,遵循一种看不见的规则:符合人们心中的道义。

违背道义的戏文,在舞台上是唱不成的。因为这个舞台,必须赢得台下观众的认可和赞美。

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美女, 被君主杀死了,社会的道义,让谁来维护?台下观众难以压抑的愤怒,让谁来平息?

昆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就是这么来的。

《浣纱记》没有给西施一个悲惨结局。它让西施受到越国国君和夫人的礼敬,然后和自己的情人范蠡泛舟五湖,做了神仙眷侣。

从死到生,西施的形象,在《浣纱记》这里,“逆风翻盘”。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诗经文化乐府文化唐风宋韵盛世元音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