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论语》?
凡读书,须观其远大之处。《论语》一书,道德之渊薮, 治之纲领,
与夫修身、处世、观人之道,悉备于此。尤要者,则在躬行实践。
若徒托空言,入耳出口,无益也。
——唐文治[江阴南菁书院 届学生]
分享1:中国元朝的程复心创作了一本书叫《四书章图纂释》,该书列图余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朱子《四书集注》作了独特阐发。
可惜,该书在中国国内没有原本。
该书原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今在孔子诞辰周年之际,于日本内阁文库下载该书《论语》电子版,分享之,以飨读者。
分享2:《四书白文》包含儒家经典:《论语》二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十四卷,全文大字楷书,朱色句读。此为明代精写本,开本阔大,书末有王世贞、赵用贤跋,该书原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分享3:明朝嘉靖年间,陈凤梧曾刻印了《篆文六经》。清朝康熙末年,圣祖玄烨命李光地、王掞、张廷玉、蒋廷锡等儒臣用篆文刻印出版儒家经典《欽定篆文六経四書》。除《六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外,又增加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今在孔子诞辰周年之际,于日本内阁文库下载该书《论语》电子版,分享之,以飨读者。
分享4:樊登读书内“每日读论语”小卡片。
分享5:宋·朱熹《论语集注》
分享6:《论语》吟诵读本,读法符号标准版。
分享7:江阴南菁书院 届学生唐文治先生的《论语》解读。
《四书章图纂释》---图解论语
简体字版/通行字版
A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A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吟诵读本:
A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
A0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批注:
曰、习、不亦说(悦)、不亦乐等字皆为“入声字”,读法要领:短读,短促而有力。
而~之~乎~也~等字,皆为“虚字”。读法要领:长读,延绵婉转。
正体字版:
a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a0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a0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樊登讲书“每日读《论语》”卡片版
A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A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书白文》版
《论语集注》宋·朱熹
学而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①“立”,原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江阴南菁书院 届学生唐文治先生的《论语》解读。
摘书记。以备忘。
下回接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