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献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很少有人能坚持实行长久!”
#百家新收益#一、中庸是道德吗?
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
讲中庸是最高德行的是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献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二、民献能久矣!
很少人能坚持实行长久的原因是什么?是“君子而时中”——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事实上任何人也无法保证事事做到恰到好处!
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亦有过!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中”的理解
我们常常因为“中”的本字含义将“中”本能认定为“恰到好处”!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不多一份,不减一份,这样理解,“中”更多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个临界点。
怎么判断做到恰到好处也是一个难点,“过没过,到没到“中””很难判断。
判断是否恰好在临界点,更多的是指一个“事后判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情绪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追求“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喜、怒、哀、乐的情绪干扰,“持中”更应该是控制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不让情绪影响我们对“道”的追求。
因此“中”不仅仅是恰到好处的临界点,更是一种情绪控制。
四、中庸是一种方法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天赋秉性是先天而成的,顺着秉性选择合适道路就是修道。
因此在选择“道”的过程中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
1、我们选择的“道”是不是顺着我们的天赋秉性而成,是不是自己喜欢,愿意的,出乎于本心的?
2、我们选择的“道”是不是符合道德,符合法律?
3、我们选择的“道”能否获得成功还取决于“道”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因此中庸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方法论”
“中庸其至矣乎!民献能久矣!”——中庸是追求“道”最好的方法,但民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被情绪干扰,不能持之以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