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圆地方中州为最中,是国之名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是居要位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成道时是它修道时也离不开它呢恐怕只有一个字“中”所以尧传舜只有四个字允执厥中老子也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孔子称中庸为至德佛陀称至法为中道中医以中为准绳“中”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东方文明的密码汉字“中”,作为一个单词,一词多意。口语的“中,一般表示“好”,赞同。现代思想家月牙山人给“中”字又加深了一层意义。他指出: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便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与用,所以中是道之大成。因此,就体来说,于人,中即是孔子所说的“仁”,子思说的诚,孟子说的良知,佛家说的佛性。于物,中是子思说的天命,是老子说的道,是佛陀说的空。“中”是无过无不及,是恰到好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应该质朴,同时又要有修养。如果过于质朴,一点修养都没有,就会粗鄙、粗俗,这就是“质胜文则野”。相反,若是太讲究修饰,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每句话都挑不出毛病来,这样的人就会刻意,会虚伪,所谓“文胜质则史”。孔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对,正确的是“文质彬彬”。彬彬就是“相半之貌”,也就是文一半,质一半,既质朴,又有修养和文采。而且,文雅和质朴的程度是刚好相等的。这样的人才是君子。由此可见,做人太狭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不好。做不到不好,做过头也不好。太质朴不好,太修饰也不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最好。这就是“中”。图片
来自网络《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说的是人七情未动时的至善就即是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说的是万物共同的本性即是中。而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中”又与正、和、庸,组成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常被人提起的是“中庸”,常被人诟病的也是“中庸”。因为多数人都把“中庸”理解成好好先生,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甚至是和稀泥的意思,这多少有些误读。朱熹曾注:庸,平常。中庸其实是一种“合乎常理和情理”的精神。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到,这种情理精神本质上是与逻辑或理论相对立的。所以,任何提供于中国人面前的信条,倘只逻辑上合格是不够的,它必须“符合人类的天性”。但我还想加一条,它不仅是符合人类的天性,更要符合天地万物的本性。想必,这就是“中庸之道”。图片
谁道之大成谓之“中”处世之道谓之“中”做人之境谓之“中”“中”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是法度、是精神是仁爱、是友善河南地处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至今保留了说“中”的口头禅听地道的河南人说话“哪哪都中”然而中与不中,相辅相成中字好说,不中难说中也得说,不中也得说不说不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