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的海洋中,人们常常被生活的风浪所牵引,哲学便在此刻显现出其特定的光芒,它强调了什么,又省略了什么,构成了这个哲学独特的航标。这不仅在个人层面如此,在民族层面亦是如此。
1、中华民族的地理位置
《论语》有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国这片广袤的大陆,便是我们的家园。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的视线从未越过那平静而广袤的海洋。
孔孟之道,诞生于离海不远的地方,然而在孔子的教诲中,海的影子却仅有一闪而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仲由的热情奔放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赞赏,反而被指出勇猛有余,但智慧不足。
孟子对于海的描绘同样简略,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描绘同样不够丰富。
海洋国家中周游各岛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贤者又该是多么的不同!他们所经历的海洋旅行,一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不同的色彩。然而,在孔子的时代,周游各岛的他们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关系到生产。“末”指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农业国家重本轻末,人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受到轻视。
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士(通常是地主)、农(农民)、工、商,士和农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3、“上农”
在公元前3世纪,有一部博采各家哲学之长的汇编书籍《吕氏春秋》,其中有一篇名为“上农”的文章,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上农”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和商人这两种人的形象。农民,被描述为朴实无华,他们的财物虽然复杂,不易搬动,但在国家有难之时,他们却选择坚守故土,不离家园。这种对于乡土的深深眷恋,展示了他们对于稳定和安逸生活的渴望。而商人,则被描绘为机智而自私,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利益的驱使,一旦国家出现难关,他们却总是选择逃离到国外,追求更为安逸的生活。这种行为揭示了他们性格中的机敏和独立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淡漠。《吕氏春秋》的这种观察,揭示了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这两者犹如彼此相反的两极,虽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但却共存于同一条轴杆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它们都代表着农民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4、“反者道之动”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是道家和儒家都支持的理论。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遭遇的许多困难,在繁荣昌盛时保持谨慎,在极其危险时满怀希望。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儒家和道家都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或太多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5、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是因为它们所理想化的、或理论地表现的农的生活方面不同。《老子》说:“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照此说,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儒家的荀子说:“蔽于天而不知人。”
自己与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正是这种思想趋势的最后发展。
6、家族制度
“农”只有靠土地为生,一家几代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汉语词典《尔雅》,其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一百多个,大多数在英语里没有相当的词。同样的原因,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了,成为家族团结的象征。
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7、入世与出世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
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演习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公元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
8、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一幅山水画里,在山脚下,或是在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同样在中国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到像陶潜写的这样的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真有意,欲辩已忘言。”道家的精髓就在这里。
9、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学中国哲学的学生开始学西方哲学的时候,看到希腊哲学家们也区别有和无,有限和无限,他很高兴。但是他感到吃惊的是希腊哲学家们却认为无和无限低于有和有限。在中国哲学里,情况则刚刚相反。
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就因为有和有限是有区别的,无和无限是无区别的。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偏爱有区别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
“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
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
这样的知识论问题在中哲学(除了佛学,它来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但文约义丰。
10、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打交道的首先是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老师具体的东西。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知识论问题、语言如此明晰的原因在此。
商人也就是城里人,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更重要,或高于别人。
但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中国人过去是“农”,这个事实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长假读书清单#11、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必须现代化。有一个问题有待于提出: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如此密切,那么中国哲学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选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
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固然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一般范畴。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但必定也有一部分属于“人生一般”,所以不相对而有长远价值。